注册

“小三线”青春记忆 建设者撤离安徽遭挽留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的阴云渐行渐远,国内的形势呢也有根本的改变,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当中,小三线的国防工业企业就面临着比其他国有企业更大的困境,交通不便信息也不灵,使得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当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也制约着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史志定:主要还是开门见山,开窗见山,除了山还是山,出去没有商店没有什么,只有厂里面一个小卖部,所以这样一来,总体来讲还是比较枯燥的。

许汝钟:另外呢分居两地也是一个矛盾,再一个因为分居两地,我们当时支内的时候,年纪还算可以的,但是家里都有老人,有些人都要老人的困难多了,有的父母年纪大了都要回来照顾。

徐梦梅:后来慢慢时间发展了,大家会感到好像难道我们就一辈子这么做下去了吗,特别是我们小三线的子女,他慢慢长大了,在山里出生嘛慢慢长大了,念小学、念初中、念高中,他就感到我们小孩子的出路怎么办。

毛德宝:多种原因造成了要求回上海,心不定的问题。

史志定:我讲,你们啊来一天来三天,甚至于来十天很好,你很新鲜你很愉快,你肯定很留恋这个地方,但是你如果待一个月待半年,甚至于待几年十几年,你待不住。

解说:待不住的精神状态,必然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人心浮动不安定因素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形下,思乡的情绪就在小三线企业中间蔓延开来。

史志定:甚至有的开溜就是到上海有时候请假装病不想回去,要回城有的甚至于闹事,就认为我们不应该去的,有些学生就到市政府门口,有的去静坐啦去提要求啦。

解说:在安徽小三线生活的刘金峰,对于当年的一次慰问演出印象尤为深刻。

刘金峰:当时有上海的文艺演出团慰问团,到山区进行慰问演出,我记得其中有一个节目,是一个说唱节目有一个演员站在上面,他就是扮演那个售票员然后说,南京东路到了外滩到了,怎么怎么的,该换什么车怎么怎么,然后呢城隍庙到了,所以我们当时不单单是我们孩子,包括很多职工听到这个时候,我想心里边很震撼,就是说他每报出一个站名的时候,我自己个人的感觉就像一个鼓锤在敲击你的心脏一样,感觉哎呀,觉得这个自己很熟悉的东西,原先很熟悉的东西现在很陌生了,就觉得这应该是我的家乡,但什么时候能回家乡呢,不知道。

解说: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小三线建设者在山沟里奋斗了十几年之后,当初出发的地方更容易勾起他们内心的阵阵涟漪,在比创业初期还要艰难的日子里,许汝钟担任上海八五钢厂的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工厂五千多职工的生存问题是当时他们厂领导考虑的重中之重。

许汝钟:那时企业感觉到走投无路了,我们的党委书记厂长到处游说,向上海市汇报,他们都知道同情知道这些困难,但是都没有结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党委书记陈锁锁他把我们这些党委委员召集来,反映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大家集体研究写报告,写报告都是以个人签名,不是以八五纲厂党委名义写,是以后个人名义签名写的这封信,写这封信呢,党委书记要想办法找人,怎么样把它送上去。

解说:小三线企业的困境,其实各级领导机构也从各种渠道收集到了相关信息,并且通过调研提出了稳定巩固统筹安排,军民结合整顿提高的工作方针,希望通过“军转民”来实现小三线单位生存的突围。

史志定:总理是赵紫阳,赵紫阳在视察河南的时候,他讲了一些话,他觉得小三线要逐步就是要撤出深山老林,要靠近城市他是这样讲,这样才能够摆脱小三线的困境,第二个就是要搞军民结合,不能光搞军工产品,要跟民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摆脱困境,这个两条路。

解说:1982年,邓小平提出对国防工业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军养民,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了国务院三线调整改造办公室,指导三线企业进行改造,小三线的改造也大多从这时开始纳入了加速的轨道。

陈晓楠:小三线建设和发展,对于国家而言只是一次决策,而对于无数的小三线的建设参与者来说,这几乎是拿出了他们最美好的人生,几十年大山里的生活,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成长起来,每一个三线人都有着特殊的三线情怀,无论走多远,都时常会回想起当年的岁月,可惜的是随着时光的推移潮起潮落,这些小三线工厂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都已经雄风不在了,当初充满了热情的建设者们,也出现了个别的人心浮动的情况,时过境迁,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小三线单位都不得不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怎么办的问题,未来在哪里的问题。

小三线企业陷困境 领导开会定调整

解说:1984年8月14日至19日,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工委召开了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新形势下小三线工作如何调整的问题,会议提出了要因地制宜,因省制宜,怎么能快点搞活就怎么感觉,又省市区人民政府决定,上海的小三线建设是当时28个省市自治区里最为典型的范例。

徐有威:上海的三线建设不是当时在皖南浙西嘛,它1965年开始到1988年全部结束,前后呢就是25年时间,有75000多员工和家属,企事业单位有81家企事业单位,在全国我刚才讲的是门类最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这么一个三线企业的一个结合体。

解说:全国小三线会议期间,会议领导小组听取了上海市关于小三线调整意见的汇报,并对上海小三线调整方案表示同意,由此也就开始了上海在皖南小三线工厂的调整,按照上海和安徽的商定,上海在皖南小三线80家企业单位开始根据分类规划,调整改造,择优搞活分期移交的原则,分三批进行交接,当小三线即将交接的消息传到工厂的时候,这些在山沟里蹲守了十几年的三线人一个个兴高采烈,甚至还有更为极端的例子。

许汝钟:那激动极了,最典型一个例子,就是上钢五厂领导要来宣布这件事,整体消化到上钢五厂就是党委书记张长林在我们这做了一个报告,那个报告下来,一个职工一下就晕倒去世了,激动到这个程度,盼了又盼总算能回上海了,太高兴了一激动一觉去了。

解说:许汝钟所经历的或许只能说是个案,但这种如同范进中举般的惊喜,却是当时绝大多数小三线职工们的真实内心写照。

张观根:所以从1985年接到小三线要重回上海以后,重回上海的消息以后,上海人是欢欣鼓舞,上海职工是欢欣鼓舞。

汪福琪:应该说大势所趋,大部分愿意回上海,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在当年来讲比这里是好,比这里好,而且工资上待遇上,在上海是方便一点,而且许多是本地上海人,人离开家乡他总想回到自己的老家。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姜天骐]

标签:小三线 上海

2015-10-02凤凰大视野 千山红树万山云——“小三线”青春记忆(五)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02/9dcee40d-ec5e-4c94-b98b-17ddcd031146.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