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小三线”青春记忆 揭秘当年建设者的别样生活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几十年过去,沧海桑田,小三线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名词不应该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从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小三线建设经历了起起伏伏数个阶段,而小三线这些建设和发展当中,留下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我们回顾和借鉴。

刘辉松:我进了军工厂肯定是很不错的,因为起码那个时候要求政审,家里的过去讲成分,都是很好的才能进得来的,应该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社会地位肯定要比家里那个地位还要高,也是很多人羡慕的一份工作,那肯定毅然决然地就到这儿来了。

邱云德:当时因为从号召动员医务人员下去的时候,领导还偏强调要去小三线,还得好人好马好刀枪,就是说到小三线的人表现不好的,或者说是政治上或者是有些瑕疵,有问题的你还去不了。

许汝钟:我是当时属于造反派不喜欢的人,借这机会把我送走。

史志定:安徽小三线属于什么呢,是属于照顾性质的,就是算比较近的,因为它分布在安徽皖南山区。

许汝钟:领导找我谈话嘛,我说去,好就去,第二天就把户口转了,这样到了安徽小三线。

离开家乡前途未知 三线建设改变人生轨迹

解说:说起当年如何参与到三线建设当中,这些小三线建设者们,有着各自的理由,原因当然是千差万别,但大部分人的用词都是光荣与自豪,无论初心如何选择三线,就是选择了一种别样的生活。

毛德宝:学生搞分配的时候,应该讲完全没有选择,基本上按照条件排到你就排到你。

邱云德:虽然我跟我爱人,建立的时间这么短,家里还有母亲,母亲气喘病经常要犯,我们想呢当时自己有一个思想,“文革”当中斗批散,我在大学里边臭知识分子,好像也是被改造的对象,斗批散早晚要走出去的,当时的形势下面所以我也毫无顾虑。

王远佑:家属是不是来,她还肯定有想法是吧,所以家属来几次地来做工作,我也给她做工作,叫她一起来搞三线建设,多好,我走了屋里没有人,当时有两个小孩,她一个人照顾不了,做了工作之后,她同意一起来的。

解说:离开家乡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前路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难怪在王远佑的回忆里,需要做一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可不管怎样,当年的一声令下,扎扎实实改变了几十万人的人生轨迹,他们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三线建设这一历史洪流。

陈晓楠: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小三线涉及28个省市自治区,可以说当时是红极一时的大运动,涉及到的人群众多,由于政府部门的重视,在这些省市区里,上海的小三线发展也成为了全国各省市区小三线当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也是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的后方工业基地,我们摄制组从全国这众多的小三线建设基地当中,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小三线建设地区来进行案例式的扫描,一个是湖北的小三线建设地,湖北的襄樊,现在已经改称襄阳,另外一个就是上海的小三线建设地,安徽的绩溪。

毛德宝:我们到哪里建厂啊,当地也做了一些宣传,因为给他们讲他们都是搞军工的,都是解放军要使用的,为了保卫国家要使用的武器,你们要支持他们,因此我们当时到哪里建厂,经过批准以后,当地的老百姓还是比较顾全大局的。

汪福琪:196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我们绩溪整个皖南山区,在我们县选址办小三线企业,当时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当年建厂的有十个三线厂十家企业,还有十家行政事业单位,是为三线建设服务的,当年来的时候,上海人来了不少技术人员,按照当时的三线的领导说,是好人好马好刀枪,我们这个地方是好山好水好风光。

解说:汪福琪是土生土长的安徽绩溪人,今年已经70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担任过绩溪的小三线交接办公室主任,一直与上海小三线的企业打交道,相关情况他都十分熟悉。

汪福琪:上海人,来的人里面的,大部分是技术人才,普通工人是技术骨干来了一部分,也在当地招了一部分人,到1980年代我们统计,整个小三线职工有一万多人,当地工人两千多人。

章熙华:1970年那个时候来的人不多,当时来的时候我们村里看到这么多的上海人来,我们认为我们是这个村庄里救星来了,小三线在我们这个里面,给我们群众带来很多好处,一方面是我们的劳力,当时是村庄里比较穷啊,农民没有地方去打工,你们来了以后造房子,我们农民就到里面去干活,干活一下子农民收益增加了。

张观根:我记得当时我的调令,是上海市委组织部发出的第四号调令,证明我是第一批调进小三线的,到上海小三线以后呢,我就从事技术工作,当时上海三线厂里面的话呢,工人多领导干部多,技术人员倒还不多,我去了以后整个工厂五六百个人,大概也只有两名技术人员,加上我我是第三名,这样子,就撑起了整个厂的技术工作。

解说:张观根是安徽绩溪人,他来到这里参与小三线建设的原因却比较特殊,她的夫人一直在安徽绩溪生活,而他在上海工作,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状况,他就申请到了绩溪的小三线工厂,与绩溪相隔不过三百公里的贵池地区也有着一家较大的上海小三线企业八五钢厂,史志定是工厂五千多职工中的一员,他至今都记得,当年离开上海时的情形。

史志定:那时候他们送我到十六铺码头的时候,老泪纵横很伤心,因为我是家里面最小的儿子,我再出去的话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父亲母亲都很伤心,伤心了好几天,送我到码头时候哭得很厉害,那时候我父亲从来不落泪的,就送我的时候很伤心。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姜天骐]

标签:三线 毛主席

2015-09-28凤凰大视野 千山红树万山云——“小三线”青春记忆(一)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9/28/6cfe6baf-d07a-4a41-9b06-234a57cd96da.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