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小三线”青春记忆 揭秘当年建设者的别样生活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几十年过去,沧海桑田,小三线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名词不应该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从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小三线建设经历了起起伏伏数个阶段,而小三线这些建设和发展当中,留下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我们回顾和借鉴。

核心提示:几十年过去,沧海桑田,小三线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名词不应该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从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小三线建设经历了起起伏伏数个阶段,而小三线这些建设和发展当中,留下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我们回顾和借鉴。

凤凰卫视9月2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青红》《24城记》《山楂树之恋》这样几部略带文艺气息的电影呢,都有着同样的一个时代背景,那就是“三线建设”,如今的年轻人对于“三线建设”这样一个词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那我们就先来说说什么是“三线建设”吧。五十多年前,1964年,美国发动了对越南的侵略战争,与此同时呢,中苏边境的形势也日趋紧张,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就提出要准备打仗,现在的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呢可以一分为二,抢时间搬到内地去。1964年的6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指出说,要搞三线工业基地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会议之后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在我国的中西部13个省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史称“三线建设”。

那么大三线建设开始不久呢,时任中共华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就说,我们广东也很大,我们也有山区,我们是不是搞个小三线,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用他特有的语言赞赏道,他说小三线也很好呀,将来各自为战嘛,打游击没有枪支弹药怎么行,有了毛泽东的这样一个指示,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就很自然了。1965年的10月22号,周恩来向中央书记处汇报了“三五”计划的设想原则,指出说要抓紧小三线建设,那么由此开始小三线建设和大三线建设同步而行蓬勃兴起。

刘金峰:我1970年来到了这里,当时厂里的厂房还不是特别多,后来逐步逐步宿舍区越来越多,宿舍越盖越多盖在山坡上,这边当时非常的壮观,现在已经全部没有了,都在一年多前的时候拆掉了。

响应毛主席号召 为国家加入小三线建设

解说:刘金峰是一名小三线的二代,他的父亲如同几十万的小三线建设者一样,被卷进了小三线建设的热潮之中,1964年从上海来到安徽的绩溪,一待就是将近二十年。

刘金峰:近几年我跟我父亲呢,经常聊起就是他当时去小三线包括在小三线过程中间的这样一段经历,他的回忆呢应该说也比较详细,大概是在1969年的时候,当时呢就是,我父亲他是上海自行车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是电工,当时厂子里可能开会,主要是讲国际形势,讲苏修苏联当时叫苏修啦,在珍宝岛跟我们国家发生了冲突。党考验你的时候到了,我父亲这个人他比较单纯,他是比较听党话的人,他这样一听他就自己报了名,报了名以后呢,可能那时候他年纪也比较轻,也就是三十多岁,这种情况下呢,他呢自己就去了,去了呢应该说半年左右时间,然后他就回到了上海以后呢,这时候他事实上就动员我母亲是不是一起去。

歌曲:背上了行装扛起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毛德宝:没有选择,当时没有选择。

徐梦梅:好像没有很多过多的想法,因为那时处于这样特定的年代,大家都好像很单纯很听党的话。

青国治:革命的一块砖嘛,哪儿需要哪儿搬嘛。

杨克芝:共产党派的代表去了,找我们这些骨干分子来建三线,当时叫为国防是吧,那时候不年轻了,也属于热血青年这么一种。

邱云德:过去讲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那么这个重大的事情,当然应该说共产党员应该是首当其冲的。

解说:这一批人都是跟刘金峰的父亲同一时期的小三线建设者,他们的回忆里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到今天依然保持着那份年轻而火热的心,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时代里,人们用火一样的热情践行着毛主席建设三线的伟大指示。

许汝钟:因为毛主席考虑当时整个大背景,是赫鲁晓夫要跟中国为敌,另外蒋介石要反攻大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大前提下,中央要求建设小三线要把小三线建设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指示下,我们对毛主席很忠的,毛主席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

周泽安: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建设需要呢哪里需要哪里去,不是像现在这么下海啊,到处打工都可以的,那时候完全是不由你自己,根据需要来调动,需要你哪里去你哪里去,工作会给你安排,那时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了,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安家。

解说:对于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刘金峰一直念念不忘,即使后来父亲回到上海,他也陪父亲回去过好多次,这一次他又来到了这里,这一个熟悉的厂区浓缩了太多当年的美好记忆。

刘金峰:这一片呢,是当时光明机械厂的厂区,两边原来都是非常大的车间,当时非常的辉煌,都是很高大的厂房,有的车间有两跨三跨的,这条呢是厂区的一条大道,可以往前走两边当时呢都是有很粗的柏树。

解说:站在熟悉的厂区,刘金峰的话语滔滔不绝,毛泽东建设三线的火红指示改变的不仅仅是刘金峰一个家庭的生活,许许多多家庭的命运都随之发生了转折,在同一个时代里,以一种近乎惊人的相似方式从各大城市奔向荒山野岭,而这些建设者都跟刘金峰的父亲一饮,做好了扎根山区的准备。

刘金峰:我们家搬到三线去以后呢,我们原来上还有一个私房,不大的,这个私房后来因为我父亲当时走的时候,也就说他是下了决心,可能就准备扎根山里的,所以他户口迁过去了,他觉得孩子在自己身边也很好,然后把这私房就处理了,每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不回上海的,因为我们回到上海就没地方住。

陈晓楠:在大小三线建设开展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些个经典的口号呢遍布着当时全国的所有三线建设工地,也烙印在每一个三线建设者的心里,直到如今刘金峰的父亲刘振余仍然经常跟刘金峰念叨起这些口号,同时说起的呢自然还有很多,当年在山沟里的往事。刘金峰告诉我们说,他出生在1961年,9岁多的时候就从上海去到了三线工厂光明机械厂,和父母亲还有弟妹会合,直到1980年考上大学去大连读书,一直都生活居住在皖南,在三线长大三线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与刘金峰父亲同时参与小三线建设的那批人,由于参与的时间更长,经历更丰富,对于三线的情感也更浓烈。

解说:周泽安今年已经年过80,精神矍铄,回忆起当年的三线岁月,更是充满激情。

周泽安:当时在五七干校,是劳动搞清理阶级队伍,搞学习,要抽调支援三线呢当时还是比较很自豪的,因为是第一批抽调出来的,支援三线,自己认为是很满意很自豪的,就是像军事化一样,头天宣布第二天就走,没有什么价钱讲。

解说:有一首歌周泽安他们当年经常哼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疆打起背包就出发。小三线的建设者也是如此,头天宣布第二天就走,与周泽安一样,当年许许多多的三线人都有着这样一股四海为家的豪气。

青国治:那时候感到蛮光荣,支援三线嘛支援三线,红五类贫下中农这一类的人,我们自己还感到蛮光荣的,他说该来的你不来,有时候争着来的还来不到,是吧,我们那时候学校毕业的时候,属于地主富农的,有的在学校里犯个错误的,都不让来,都留在大城市了就是。

杨克芝:不管怎么样到那当工人,当时当工人很吃香,能当个工人那就不得了,那都是抱着金饭碗了,所以感到很满意的很自豪的。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姜天骐]

标签:三线 毛主席

2015-09-28凤凰大视野 千山红树万山云——“小三线”青春记忆(一)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9/28/6cfe6baf-d07a-4a41-9b06-234a57cd96da.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