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从总书记到与党决裂 政坛失意情场幸运
2008年09月09日 14:20凤凰网专稿 】 【打印

青年陈独秀

陈独秀 因山得名

主持:朱先生,你看,这立了个牌子--独秀山。

朱:对,对,对。

主持:陈独秀因山得名?

朱:对。

主持:就是对面这个独秀山。陈独秀有一房心爱的闲章叫做"独秀山民",给人写字的时候要盖上这房章,这房章后来在重庆江津被小偷给偷了,他伤心的要命。

朱:他在1914年,在日本,就第一次在甲寅上面写文章,那时候章士钊就叫"栏柯山人",浙江不是有个栏柯山嘛,陈独秀也就学个独秀山人。

主持:他大概找来找去发现家乡只有这个山名可能有点诗意。一峰独秀嘛,一山独秀。这个笔名后来就概括了他的其他的名字,包括他的正式的官名,包括他的字,最后是以这样一个笔名成为了他的正式的名字了。

朱:以独秀名闻天下。

陈独秀在狱中读圣经 思想转向共产主义之路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过去一个月后,早就被警方盯上了的陈独秀在与胡适等人一起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时候被捕。几天前,他刚刚在《每周评论》上放出豪言,他说,"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二,一是监狱,一是科学研究室",而他的一生,必定"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陈独秀一生波折,多次入狱,也着实印证了自己的豪言。

五四的那次入狱,对于他来说是个思想的大转弯。据胡适回忆说,"独秀在拘禁期中,没有书报可读,只有一本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他本是一位很富于感情的人,这回读了基督教的圣经,很受感动";"他独自想过一些问题,使他想到他向来不曾想过的一条路上去。"而胡适口中的那条"不曾想过的路",正是出狱后陈独秀为之付出极大热忱的共产主义之路。

20世纪初,动荡的时局牵扯着陈独秀日益增长的政治神经,曾经踌躇满志,打算教育救国的想法在现实中备受打击。

孙:我觉得这里面有他对知识群落的失望,他对北大是失望的,他虽然是在北大给了比较高的荣誉,但是他突然发现北大这些教授们,比如像黄凯这样的,他并没有放在眼里,虽然说这些是张门弟子很棒,他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像胡适这些东西它就是玩儿来玩儿去就是文字游戏,你说的很好,但是一个结不了果的花朵。他觉得中国要想改变社会,真正改变中国命运,我们知识分子在那边谈天论道不行。

主持:不能清谈。

孙:必须要有一个可操作的环节,就是说改变社会,只是谈主义,只是谈思想,只是谈文化史那就是清谈了,那怎么办,要有个环节,把他实践到现实生活里面,能够成为现实里面的一个行为,那他就觉得应当中间有个环节就是政党政治,他在一篇文章里面专门谈中国缺乏一个健全的政党政治环节,把这个理想实施出来,这个选择应当说在当时他比很多人看得要远。

下一页: 陈独秀对孙中山有距离感 非"老大"不做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冷足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