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靡靡之音” 到大众情人 邓丽君为何未踏足大陆故土一步
1979年,台湾邓丽君发行专辑《甜蜜蜜》,很快,这种甜甜的柔美的声音对内地几十年来坚定的听力防线构成严重的挑战。随着卡式录音机成为寻常家庭的消费品,邓丽君的歌声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但在官方口径上,邓丽君却受到指责与攻击,“靡靡之音”、“黄色歌曲”之类的帽子,都扣到了她的头上。
1970年代末期,邓丽君的歌曲传入中国大陆时,正好是“文革”结束不久,人们刚从阶级斗争的梦魇中苏醒过来,听到邓丽君甜美的《何日君再来》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然而邓丽君自在悠然的歌声与刚强自律的革命歌曲一遭遇,即展开一场无形的较量。官方一度指责邓丽君的歌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下令禁止。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已厌倦了无止尽的绷紧神经的说教,希望能过上更自然悠闲的生活,邓丽君的歌似乎满足了这种期盼。因此在短短数年之间,即使在官方的禁令之下,她的歌仍风靡了全中国大陆。相对于邓小平的“老邓”,邓丽君被大陆人民昵称为“小邓”。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气氛亦更为开放,邓丽君的歌不仅得以解禁,各大媒体更开始大幅介绍邓丽君。1985年,《北京青年报》首度刊载了对邓丽君的专访,邓丽君告诉大陆记者:“很想在大陆年轻朋友们面前高歌。”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手提式录音机进入内地,港台的流行歌曲也传遍了内地的大街小巷。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台湾的邓丽君。那种软绵绵甜蜜蜜的歌声,模糊了政治立场,夸张了个人的情感,强烈地契合了一代年轻人追求个人生活的内心情绪,风靡了大江南北,让内地的年轻人倍感新鲜,如醉如痴。于是,邓丽君的歌曲磁带,如同当今的盗版片那样四处翻刻着,传播着,一发不可收。
那时的年轻人,如果谁手里能有一盘邓丽君的原版磁带就足可傲视同伴了。而由于广州毗邻港台,由此,又出现了两个时髦的风尚:其一是,在当时的广州,每到周末,一些年轻人都会在广州一些繁华的商业区徘徊,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买邓丽君的卡带;其二是,一代青年人最时髦的写照--拿着录音机,在街上边走边放邓丽君的歌曲。
一边是邓丽君在坊间的大量流行,一边却是遭到了权威们对之的猛烈抨击:怒斥邓丽君的歌曲传递着颓废、没落、情爱等不良情绪,是后庭之花、靡靡之音,会腐化青年的思想,主张坚决堵塞,绝不能放任自流。甚至还曾经出现了将邓丽君的磁带与裸体扑克牌等进行统一查收的行为。那时,哪位青年要是唱邓丽君的歌曲,给人的印象至少是不正气、不上进的。于是乎,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就成了: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
1995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讣闻:台湾歌手邓丽君,在泰国因气喘急促去世,享年42岁。
这也是邓丽君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此前,邓丽君风靡大陆近20年,但从未踏足大陆故土一步。
编辑:
李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