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抠门大赛”评出“抠门之星”
周瑛琦:上个世纪中叶,仿生学兴起。它的兴起说明身为高智慧物种的人类已经意识到低智慧物种比人类更能适应大自然,所以我们开始向它们学习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那究竟什么叫做仿生学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水里的鱼,都会有个鱼鳔,它是控制鱼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一个重要器官,于是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了潜艇,并且首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运用,这就是仿生学。有一位叫肯·杨的设计师从研究假肢器官当中受到启发,开创了绿色生态建筑的新领域,他把建筑比喻为假肢器官,把地球或生物圈模拟为人体或受肢体,如何让受肢体接受并适应假肢器官而不产生任何负作用,这样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建筑和地球之间的关系,通俗一点说就是,建筑要像人体的假肢一样,与地球合为一体,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这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
解说:1971年建筑设计师肯·杨开始研究仿生学,仿效大自然的途径,从事研究假肢器官的工作。
肯·杨:人能有假胳臂或者假膝盖,能有人造髋关节、人造心脏等等,假肢器官跟受肢体必须能结合成为一体,这个受肢体就是人体,我又想到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一切建筑相当于假肢器官而受肢体或人体就相当于地球或者生物圈。
解说:新加坡,东南亚最大的海港,全球金融中心。繁忙的都市里面,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悄然矗立。这座现代美观的新加坡图书馆是肯·杨的心血之作,这座外表并不特别的建筑蕴含了肯·杨几乎所有生态建筑的理念。环保、美观、低成本,三者如此完美的结合,即便是在今天也很难实现。白天不用开灯,完全可以实现自然光的照射,天然的通风省下了足够的电力,室内的地毯、墙壁织物和一些具有足够强度的当地木材等材料,使得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而且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肯·杨:你注意的话,就会看到这建筑中间有个通风井,你知道这个天井实际是非空调的空调空间,我们在这儿建了通风井之后,风就会直接吹到屋顶,屋顶是半多孔的天花板,上面有很多百叶窗,使热空气不会积聚在屋顶上,而是向四处散开,这样风从下面刮上来,沿着通风井吹到上面,从房顶出来,这样房屋被风吹的表面就增加了,使自然通风得到加强,让整个楼房都感到凉爽,从而减少了使用空调所需的能源,这种建筑不仅适合于热带地区,也适用于对气候条件要求高的人,他们一走进建筑就会感到舒服。
解说:肯扬与他的同行们把室内的所有功能都结合成一体,利用玻璃色调的自动调节原理,来自动减少或增强室内的光线和能源。有趣的是,房子里的人根本就看不到这些技术。这样的设计,比普通建筑节省约80%的能源。
周瑛琦:上世纪60年代,能源价格是便宜的,设计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建筑形状和空间大小,不用去考虑气候和生态等问题,消耗能源就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而今天,我们接手的这个世界,我们身边的资源现在正在逐渐的枯竭当中。我记得有人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人类是自然之王。现在想来,这句话并不算正确,因为现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什么样的王会破坏自己身上的东西呢,你不会自己打自己吧。所以我们要做一些反思。其实我们有很多案例可以来做参考,而我们要成为的是万物之灵,我们希望生态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启发性的,这种全球性的问题矛盾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定可以找出一些办法来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真正的成为万物之灵。
解说:地球生态灾难很难形成,可是一旦形成,就极容易形成摧毁性的破坏。
康萨德森(记者):正确地说,如果把全球每年的经济算进来,共是1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我们为自然界付出的经济代价,等于全球收入的两倍,而在传统经济学家都不会想到这一点。
肯·杨:在受到人类干扰之前,大自然以共生或停滞状态存在,我们人类的作为干扰了大自然的循环和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尽可能多的有机成分带到建筑环境中来,以便把人和大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作为绿色建筑,设计者最大的课题是解决与大自然融合的问题。
周瑛琦:肯·杨作为设计师,他的建筑节能理念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节能就在我们身边。在日本,每年举办“抠门大赛”,有一个名叫小幡玻矢子的人,从这样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日本的明星。什么明星?不是歌星,也不是影星,而是抠门之星,这个抠门,指的就是节约。你猜猜她是怎么抠门的?她装肥皂从来都是把肥皂放在小一号的肥皂盒上,这样就能避免肥皂沾上盒子里的水。她总是得意地说,她的朋友们用完第二块肥皂以后,她的第一块肥皂还没用完呢。怎么样,够会省的吧。小幡玻矢子认为,这样的抠门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节约地球上的资源,钱花出去了可以再赚,但是资源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如果一个小朋友从小就能管好一块肥皂,那么当他长大的时候,或许能管住一栋大楼,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嘛。由此看来,肯·杨也是这样一个人呢。
周瑛琦: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没有房子的时候有个小房子就可以了,有了小房子就想要大房子,有了大房子又想要装修豪华的好房子,可在有些人看来,装修豪华、家具满满的房子可不算是好房子,那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呢?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家的房子里面什么家具也没有,所有家具都可从地板、天花板上拉出来或者折进去,你随时都能拉出厨房或睡床来,而且你可以不跟供货商接触,不跟公用电力和物业公司来往,完全靠自己供电,自己解决水源,自己处理垃圾,就像在太空站一样完全独立。这样的房子--我是没想过,但是有人想到了。
解说:这是索贝克博士的居所,是他亲自设计建造的,这所房子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有异曲同工之妙。
索贝克博士把工程学知识用到建筑学上,把对建筑学的远见卓识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他跨越了建筑学和工程学两个专业知识领域,把这两个领域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都贯穿到对环境的保护上来。
索贝克:在这儿所做的,是把透明性用到第三维空间上,在房子上下左右,横竖扫描都是透明的,至少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进步,它很接近于生活在肥皂泡里,这是我一直抱有的念头,这涉及到我们将来的生活,涉及更长久的未来生活,这些变化在建筑学上有重大意义,我很感兴趣。
解说:这栋R129的房屋,从概念上讲,这已经属于低能源建筑了,不但能自行提供光电能源,还能供应新鲜空气,整个建筑都没有烟囱,一切都向绿化方向靠近。就像是生活在大自然中,体验着自然光,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赏房子周围的美景,融入自然变得如此真实。索贝克博士在盖房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小插曲。
索贝克:在运来钢架结构盖房用的的那天,我太太给我打电话说,建筑商承诺今天把房子盖好,可是他们来的大货车里东西很少,你得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最晚明天把其余材料都运来,我就给他打了电话,他回答说,我们什么都运去了,所有东西都在货车上了,总共只有10吨重,所有结构一律都用螺栓固定,没有焊接也没有粘贴等这类东西,所有装配结构都是一件件制造出来的,而且随时可以送回回收厂再利用。
解说:索贝克博士通过一种完全脱离电网的想法来实现与大自然的协调共存。这是索贝克博士第一次用这种承载用胶来粘贴这么大尺寸的建筑材料,这是迄今最薄的玻璃材料,长50米宽8米的整张玻璃,厚度仅为10毫米,按比例只有鸡蛋厚度的十分之一,就像纸张一样薄。这当然只是实现索贝克博士房屋透明化的第一步,建成直径为20至25米的玻璃壳房子。而他的下一步,就是设计出能随时拉出厨房或睡床的那套空房子。
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轻结构研究所里,索贝克带领他的研究生为解决未来建筑的设计,研究有关提高效率以及可持续性等多种问题。
索贝克:我们想让学员能处理最复杂的问题,设计出最轻的房屋结构,这是结构工程师面前最复杂的难题,例如,在同一时刻,一个结构承受着很大的负荷,其余结构承受的负荷却远未满载,那么有没有可能让其余结构能分担部分负荷,比如用什么人为的办法,把负荷转移到未满载的结构上,你如果能用巧妙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可以节约一半的材料。
克里斯丁(研究生):我们所做的是用能量来取代材料,但在这儿你可以看到这种移动不需要太大,就可以给系统带来很大的变化。
周瑛琦:三位设计师为人类未来房屋的建设做出了示范,对我们来说,那就像梦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已无福享用这样的房屋了。想想真让人有些伤感。人类在迈向文明的进程中,付出了无法挽回的惨重代价,以致我们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却极度怀念和向往那与大山、与河流、与天空、与动物亲密接触、相依相伴、水乳交融的岁月。今天,当我们拥有了所有我们想拥有的一切时,我们却失去了原本最本真最原始的自然,现在我们该做的难道还是一味地发展发展再发展吗?人类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停下来仔细想想,我们该如何把自然还给后代、如何把健康还给地球?如何将更多的绿树、山石留在我们房屋的周围……闭眼幻想一下,每当太阳升起,阳光照进窗户,我们推开窗就能看到眼前的绿色、呼吸着大自然吐露出的新鲜空气,听着鸟儿悦耳的啼叫,闻着花儿清新的芬芳,没有刺耳的噪音,没有浑浊的空气,感受头顶星辰、手摘白云的意境,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那时,我们才能说,我们终于回家了。
精彩往期:
《筑梦天下》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六 13:00-13:25
重播:周日 03:10-03:35 22:30-23: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编辑: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