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风雨百年发展历程
2009年09月14日 15:2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兰州大学] [皇牌大放送] [许戈辉]

兰大的“勤奋 求实 进取”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兰大人的血液里

许戈辉:从当年萃英门的至公堂到今天横跨了六个校区,占地四千亩的综合性大学。兰大已经走过了整整100个年头。在这100年间他和中华民族一道,经历了清末、民国、中国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如今又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同时它也深深经历了甘肃、西北乃至全中国,从苦难中崛起,走向文明、富强的沧桑巨变。可以说兰大浓缩了西北近、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的整个历史。兰大人常爱说,其实啊,兰大的特点就是六个字,那就是“勤奋、求实、进取”,这再朴素不过的六个字平实却又厚重,它穿越了百年的时空,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兰大人的血液里。

解说:早在国立兰州大学时期,兰大人就已经从四十余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服务西北,建设西北”的意识。《兰州大学校讯o发刊词》中曾经这样写道:“研究西北实际问题,了解西北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兰州大学的一种重要任务;调查西北的宝藏,认识西北的真相,是兰州大学对于国家应尽的天职;提高西北文化之水准,培育建设西北之专门人才,均为兰州大学应负之使命。”

组建于2002年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是教育部所属重点综合大学中的首家草业科学学院。任继周,中国草业科学领域唯一的一位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草地农业的研究,他倡导将饲料作物的生产引入农业生产体系,通过粮、草、畜有机结合,建立起“土地-植物产品-动物产品”生产链条,最大限度地生产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这种农业生产形式被形象地比喻为“藏粮于草”。

任继周:有些地方大量的施化肥,土壤是越来越稀薄,施化肥生产东西也得不偿失,而且还污染环境,你看太湖,你看滇池,面临污染,就是肥料都冲下去了,那不得了,如果是用草地农业的话,可以最少减少30%的施肥量,这个产量还要提高,我做的试验,减少施肥量30%,产量提高60%。

在兰州大学流传着一个剪草坪的故事

解说:在兰州大学,流传着一个剪草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院长黄建平。90年代初,事业一帆风顺的黄建平在美国相关部门工作,优厚的薪酬使黄建平一家三口过着恬淡、无忧的生活。但他却感到了一些平淡和无奈:“下班了,修理修理家里的草坪,日子很安逸,但很平淡”。这样的日子注定会在某一个结点转向。有次黄建平正在割草时,电话响了,没想到是导师丑纪范院士打来的:“一个挺优秀的人,老在割草,岂不是荒废生命,不如回来干些事吧?”

黄建平考虑了很久,他内心的激情慢慢被点燃了。2003年,黄建平作为校内特聘教授,回到了兰大。对于从事大气研究多年的黄建平来说,他深知甘肃有着独特的研究优势。

黄建平:实际上西北地区是研究大气和气候的一个天然的实验场,它既有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一个气候变化在全世界,全球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过渡带,因为这个地方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么别人就是说,很难吸引人才,但是你把它转化优势了以后,你开展各种一系列的科研实验以后呢,有一些事业心的人呢他就会来,觉得在兰州呢,在这他还是能够做出很多贡献的,这种贡献在别的地方,他们要费尽千辛万苦来观测,是不容易的。

兰州大学最具特色的研究项目--敦煌研究

解说:说起兰州大学最具特色的研究项目,那莫过于由郑炳林教授主持的敦煌研究了。上个世纪初,当敦煌文献刚刚出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局面,别说敦煌保不住,整个国家都处于被列强窥视的阶段。到了“文革”时期,想进行敦煌学研究更是难上加难。一次一个到中国讲学的日本学者的一番话,深深刺痛了郑炳林的心。

郑炳林:当时请的到中国讲学第一个,做敦煌学研究嘛,大概是日本人,叫藤枝晃先生,从南开、北大这块一直讲到兰州,那么讲兰州这块呢,他中间讲了一句话,对中国学界刺激是比较大的,就是“敦煌在中国,研究在日本”,那么这个是伤中国人感情的一句话。为什么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献大部分又是汉代的文献,我们为什么在敦煌跟前,为什么搞不过外国人。一边在反思,一边大家抱着一种爱国热情,就是必须要把这个学术研究搞上去。

解说:如今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被教育部列入人文社会科首批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国家目前唯一拥有敦煌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的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研究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郑炳林和他的同事们用行动实践了对理想的追求。

近年来,兰大积极开展西北少数民族及边疆跨国民族与国家安全研究,出版的“跨国民族研究丛书”、《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等著作,为边疆安定和民族团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杨建新:一方面是我们得天独厚在这个地方,民族地区,研究民族问题,没有问题,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再另外研究民族对我们国家的统一,边疆地区的稳定,都非常有意义。

解说:在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这个实验室的主任--涂永强。涂永强在回忆兰大化学系发展史时,不时地提到朱自清、黄文魁、陈耀祖等一串兰大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老一辈兰大人从来不畏惧困难:没有实验室,师生们动手建造;缺少仪器设备,师生们共同研制;缺乏图书资料,师生们用手抄。正是这些努力才有了兰大蓬勃发展的今天。

涂永强:当时没有很好的天平,没有很干净的试验室,那么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据说是买一些白布,拿来铺在桌子上,当成是一个干净的试验室来用。然后自己把自来水从黄河里面打了以后,是放到楼上,然后让它再流下来,作为冷凝水是这样用。然后把黄河的冰块运来以后放到地窖里面,作为冰箱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