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60年纪事——从残酷战地到美丽黄花的蜕变
2009年08月24日 17:0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林金量(金门烈屿乡乡长):人总是有好奇,到时候来看看,金门,以前国民党统辖的地区,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相信这也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卖点。如果说以这个福建,目前我们福建省人口应该有3000多万,他们那个户籍。如果一天(只)搞个1万的话,一年才365万,我看平均的话,福建省要到我们这边来玩,排队要排十年才能来一次。

解说:八二三炮战时期,金门地区落下的近50万枚炮弹,接近一半就落在小金门这个弹丸之地。岛上这座八达楼子和楼顶的士兵雕塑,是纪念抗日战争时期7名英勇的国民党军人。他们在长城古北口,以寡敌众,死守据点,歼敌数百,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环绕着八达楼子的军事标语,“独立作战、自力更生、死里求生、坚持到底”,是蒋经国在1979年台美断交、美军撤出台湾后,亲自提出来激励金门守军的口号,是无奈?还是悲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随着两岸大三通正式实施,金门人期待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大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中一项积极的动作,是推动投资二十九亿元人民币﹑兴建长8.9公里的和平大桥,连接金门和厦门。

李炷烽(金门县县长):我想,两门是两岸的缩影,如果两门的连接假如更具体﹑更顺畅的话,两岸的连接就更加自然,而且这对台湾一部分还存有疑虑的人,会起一个安定的作用。所以我是觉得现在我们从近而远,从小而大,我是觉得,小的做好了,大的自然可以实现,

解说:李炷烽还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构想,把金门、厦门合并,划为两岸和平特区。

李炷烽(金门县县长):两岸之间﹑两门之间,是代表两岸各种不同的政策的思维,这两种制度经过半个世纪的试验,事实上各有利弊,所以我们希望把两个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制度,在金门﹑在厦门做一个融合跟实验,找出一个既有大陆特色﹑又具有台湾特色的一个新中国的特色。

解说:今年八月初,台湾的行政院开始讨论《金门马祖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会后有官员透露,行政院初步同意,首先兴建连接大金门、小金门的金烈大桥;而金厦大桥,则是技术上没问题,但除了两岸对于大桥落点有不同考虑之外,还要考虑两岸的"政治情势"。这名官员透露的信息,提醒了陶醉在两岸关系"良好发展"之中的普罗大众:金厦大桥,是一项政治工程;但两岸在政治上仍然没有解除对立,中国内战理论上仍没有结束。就像在金门岛上随处可见的"雷区"警告牌,尽管当局已经加紧排雷,但碍于年代久远、数量庞大,威胁仍然没有完全消除。正如两岸关系的隐忧,也依然存在。尽管金厦大桥兴建仍无定期,但李炷烽依然充满信心。

杨锦麟:有时候我们在想,以一个军事对峙,或者政治对立最紧绷的前沿,现在成了两岸关系最期待开放的区域,这个转变,它最主要的深层基因是什么?

李炷烽(金门县县长):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分久必合,现在是一个重新连接的开始,基本上我是觉得,胡锦涛﹑马英九,未来在两岸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会有一席之地,但是假入这个能够做起来,就是最具体的指标,这就好像两个人虽然同心,可是已经把手握住了,完全就不会再分开。

杨锦麟:这个纽带就完全不可能分割。

杨锦麟:金门在过去的六十年中,一直是台湾的大陆政策先行者,也是两岸和解的试验田,是两岸交流一条重要渠道。这一次,金门能得偿所愿吗?对此,我们愿意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