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两岸重逢:老兵海枯石烂的情爱传奇
2007年10月31日 14:53  【
 
   

《周末大放送》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播出时间:10月27日(周六)21:40-23:00

重播时间:10月28日(周日)06:00-07:3016:00-17:30

吴小莉:台湾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到现在正好是20周年。今天,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旅行,就像到邻家串门一样寻常。可是,20年前,在台湾的戒严令和"三不政策"之下,那一道可以朝发夕至的海峡,却是不可逾越的天堑鸿沟,使近在咫尺的两岸骨肉至亲,老死不相往来近40年。正如香港作家巴桐在报告文学《海峡探亲潮纪实》中所描写的:"多少高堂明镜悲白发,多少妻子长年守空帏,多少儿女不知父生死,多少异乡客夜夜梦神州。"然而,一切违背人情的政策,都无法持久。1979年元旦,北京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渐趋缓和。"三通"的呼声,取代了隆隆的炮声。台湾民众争取返回大陆探亲的社会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思亲的天性,重逢的诉求,终于粘合了中华民族身上一道淌血的伤口。

半个多世纪前的第二次国共内战,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丢掉了大陆。

1949年,大约二百万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民众,随着蒋介石撤退到了台湾。

从此,浅浅的一道海峡,使两岸骨肉分离、亲情隔绝,长达38年之久。

38年后,两岸亲人盼望团圆的愿望和呼声,终于冲破了政治的围墙。

1987年10月,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决定撤除禁令,准许岛上民众在当年11月2日起可以申请返回大陆探亲。

压抑了数十年的思亲之情,终于汇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探亲潮,漫过海峡,涌向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

吴小莉:在这一波探亲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群,就是那些"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国民党老兵。他们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离乡背井,跟着蒋介石到了台湾。蒋介石曾经答应他们:"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他们以为,只要忍耐几年,就可以返回大陆。可是苦等了几十年,头发都等白了,结果是,反攻的希望灰飞烟灭,返乡的日子遥遥无期。风烛残年的老兵,再也忍耐不住,他们走上街头,喊出"想家"这样一句简单却最无从抵抗的口号,冲垮威权体制的最后防线,了却了在人世上的最后一个心愿。

成千上万跨过海峡、回乡寻亲的台湾老兵当中,有一位叫做董万华,在上海红十字会和台湾红十字会的协助下,1993年6月得到了大陆前妻的音信。一个月之后,董万华办妥探亲手续,匆匆赶赴上海。

第一部分:喜相逢 四十五年炮火中的生离死别

■ 邵玉华84岁的现任丈夫张燕生的内心苦痛

追忆当年董万华与邵玉华一见钟情私订终身

炮火中邵玉华与丈夫分离无奈改嫁  >>>>查看精彩全文

第二部分:一个家庭重逢另一个家庭破碎

邵玉华与张燕生协议离婚前得先"结婚"

有情还是无情?房子与钱的琐碎让他们暂时没离成婚

四十五年春闺梦里人 你教的歌刻在我心上

再生与死亡 离婚与结婚   >>>>查看精彩全文

第三部分:别后新生14年 生不能同日但愿死同穴

邵玉华在台湾的新生活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白发相扶与儿女相处各有苦衷  >>>>查看精彩全文

尾声:有奇缘,能相聚;誓相守,长缱绻;家与国,一心同

吴小莉:正像一位台湾老兵所说的:"思亲乃是基本人性,想家乃是普世价值,任何人为的障碍,只能阻隔于一时,不能断绝于永久。"在二十年来海峡两岸涌起的探亲浪潮中,董万华和邵玉华的重逢,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例子。但他们梦寐以求的,正是这种"思亲想家"的普世价值。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半个多世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缩影,映照出了这个动荡不安的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游子要归家,亲人要团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个人如此,家庭如此,民族和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1993年7月15日上海虹桥机场首次重逢

1993年9月15日上海虹桥机场董万华返回台湾

1994年7月上海虹桥机场董万华重返上海

邓丽君《我怎能离开你》歌词:

问彩云,何处飞

愿乘风永追随

有奇缘,能相聚

死亦无悔

我柔情深似海

你痴心可问天

誓相守,长缱绻

岁岁年年

我怎能离开你

我怎能将你弃

你常在我心底

信我莫疑

愿两情常相守

在一处永绸缪

除了你还有谁,和我为偶

蓝色花一丛丛

名叫做勿忘侬

愿你手摘一枝,永佩心中

花虽好有时枯

只有爱不能移

我和你共始终

信我莫疑



   编辑: 陈雪婷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