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一个家庭重逢 另一个家庭破碎
2007年10月31日 14:35凤凰网专稿  【

祖籍广东省的董万华,1949年随国民党部队撤到台湾;1974年,他以海军中校军衔退役。

董万华:我也没有什么钱。因为我是军人嘛,我吃终身俸。我半年可以领十几万、十七八万(新台币)。来了以后还有五百美元,我交给了玉华。玉华听到我这么苦,她说,这样好了,这五百块钱你不要用,你回去的时候带回去。第一个,她不是为了钱,是不是?她说,我是为了你这个人。我不是要钱。我说,将来我们一到了台湾以后,我再来补偿你们母子。

吴小莉:大陆来台的老兵,经历了太长的煎熬后,大部份人放弃了回家的希望,许多在大陆家乡已有妻子儿女的人,不得已在台湾另组家庭。他们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压抑在内心深处,只在午夜梦回时独自啜泣、长叹。而海峡西岸的大陆,那些失去丈夫的妻子,有的守着活寡,独自挑起养家活口的重担,把儿女抚养成人;有的无奈再嫁,重新成家。邵玉华就是因为生活所迫,嫁给了比他大19岁的张燕生。从她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张燕生并没有感情,嫁给他,只是为了过日子。对第二次婚姻,她只感到无奈和委屈。一旦与真正相爱过的人重逢,她就毫不犹豫,立即决定跟现在的丈夫离婚。

字幕:1993年8月24日

1993年8月24日,邵玉华与张燕生商谈离婚的条件。

邵玉华的弟弟:"协议"就是大家互相协商的,对不对。离婚书,由大女儿张林妹服侍你,一直到你过世。她(邵玉华)随时随地的,可以到上海来探亲,探望你,对不对?你就在这里,这一份,您老签字,另一份也要签字。

张燕生:我同意,算了。你也来讲讲看,啊。该不该?

旁人:你讲啦。

张燕生:我讲?我也没有什么话好讲。

邵玉华:他没有话好讲。他讲不出什么。

张燕生:我没有什么话讲。这个房子的问题,不管你哪一天来,房子我都会留一半给你,你放心。我还住那个小房间好了,随你住多少年,我无所谓。你也看不到我,我也看不到你了。对吗?你去个十年八年,我还能活十年八年吗?说不定我三天五天,十天八天后就死了。我已是八十几岁的人了嘛。我还有什么指望,我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眼睛一闭就算了。还要想发什么财呢。我从小到大,六岁到上海,从来没有发过财。现在还能发财吗?我还在乎这个样子吗?我不放你走,你们两个人都会恨我。放你走,我们就算了。我也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我了。八十多岁了人,不知早晚了。晚上脱了鞋,早上来不来,也不晓得了。

吴小莉:张燕生老人的一席话,乍听起来,好像很豁达,很看得开,实际上每一句都饱含着悲伤。他料想不到,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跟他同甘共苦40年的老伴,会下堂求去,嫁给别人。"世事无绝对",这是香港人的口头禅。拿这句话来形容董万华、邵玉华和张燕生之间的人生际遇,也很贴切。一个人的喜剧,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悲剧。战乱,使董万华失去妻子和家庭,却使张燕生找到了另一半。两岸开放探亲,使董万华得以和前妻儿子重逢,却使张燕生遭遇了一生最大的挫折。

邵玉华与张燕生协议离婚前得先"结婚"

吴小莉:两岸开放探亲以来,返回大陆探亲的台湾民众,在2005年底已经达到三千五百万人次。这一数字,反映出这波探亲潮的规模之巨大,影响之广泛。但是,统计数字容易将重大的历史事件,简化成一堆冷冰冰的资料,使原本惊心动魄的丰富史实,失去感人的力量,无法表现出它的深刻意义。只有透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重大历史事件的意蕴。董万华和邵玉华这对结发夫妇的悲欢离合,比一切统计数字,更能反应这个大时代里,每一个人、以至整个民族的真实命运。两岸开放探亲后,我们目睹过许多亲人劫后重逢、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如同二零零零年南北朝鲜开放探亲时出现的镜头。不过,在探亲浪潮中出现的,并非全是喜相逢、庆团圆的喜剧。

字幕:1993年8月25日

邵玉华与张燕生前往上海民政局办理协议离婚手续。

张燕生:我跑也跑不动了。我没什么想法,她要跑她就跑,我也不阻挡她。对吗?

张燕生:你要走,你走你的。

张燕生的二女婿:你这两天在家里怎么想的?恨她了?

张燕生:多多少少你得给我一点。

邵玉华:你这个人!我会给你钱的。我的劳保也给你。不是跟你讲好了吗?

张燕生:劳保?你户口迁走,劳保也就没有了。

邵玉华:不迁,我不迁。

张燕生:不迁户口你就可以走了?

邵玉华:不走,我不走。

张燕生:谁晓得你不走啊。

民政局工作人员:这张照片不行,要拍彩照的。

民政局工作人员:看好,带点笑容,好了。

民政局工作人员:太高,头放放正,头歪了。朝里面一点。看好前头。看好啊,好了。

有情还是无情?房子与钱的琐碎让他们暂时没离成婚

记者:那么,她补办这个证件,是为了办离婚手续的需要?

民政局工作人员:因为当年她年轻时结婚,没有这个手续,没有办理,那么现在她要离婚,就必须先要把这个手续补上,才能够办协议离婚。

张燕生:都要翘辫子了,还结婚呢。接下来还离婚,哈哈哈。

民政局工作人员:这本是你的,这本他的。

张燕生:现在结婚了。

邵玉华:以前没有这种东西。放好。

民政局工作人员:现在你要办协议离婚,就马上在这儿办。

邵玉华:新房子还没有分,分不开。

民政局工作人员:这不行的。你如果住房问题不能解决,协议离婚就不能离的。

邵玉华:住房是一人一半呀,讲好了。

民政局工作人员:一人一半不行的,你这房子是分配的公房,房产权一共只有一室户,房地产部门肯定不同意你分开来的,

邵玉华:不分开,我们暂时住住,马上就……

民政局工作人员:不可以的。我们的协议离婚,有三个条件:第一,住房分割问题;第二个是财产分割问题,第三是子女抚养问题。住房一定要分开。

邵玉华:这个新房子怎么分开呢?

民政局工作人员:这就是不行啊。你的协议离婚就达不到要求。你现在只有想办法,把老头子先在谁那儿接一接,临时过渡过渡,等房子弄好了,户口再迁过来。你如果一定要两人住在一间房,那是不可以的,我们不能受理协议离婚的。

邵玉华:唉,真是烦死了。

邵玉华:也不知道是谁告诉他(张燕生)的。

董万华:有人讲的,我告诉你,我知道的。有,有,有。

邵玉华:有人讲,他苦一辈子,钱在我这里。他本来不是讲不要钱的吗?我们飞机票买好,剩下的钱都给你(张燕生),你谁也不要给。他(张燕生)说我给哪一个啊?钱到他手上,他谁都不给的。要给哪一个啊?

董万华: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怂恿他。那天林妹(张燕生的大女儿)就讲,在这讲了他,不要住在这里,回去那里住,跟他讲,你要五千块钱,你就签字。

邵玉华:房子要给他。

董万华:房子也要给。

邵玉华:不离婚了,怎么啦。

董万华:不离婚,对,对,不离婚。

邵玉华:你要房子,还要钱。你跟我要五千块钱,是吧?

张燕生:我没有讲。

邵玉华:大家听见的。

张燕生:没有,没有,没有讲过。

董万华:玉华跟你在一起,给你送终,陪你到老。她也不要去台湾了,我也不要跟她重逢。你们俩一起到老好了。我不会带她走。

张燕生:四十几年,我的钞票统统都交给她的。

邵玉华:哪有四十几年?

张燕生:你不要讲,你不要讲。

邵玉华:哪有四十几年啊?到明年才满四十年呢。

张燕生;你跟我又要结婚,又要离婚,花头精多咧。我都八十四岁了,还要结婚。热昏了!你们去结婚哪。

张燕生:究竟看哪一个狠。

邻居一:老来伴,老来伴,夫妻就是老来伴。你突然之间,当然了,你结发夫妻之间感情深。

邻居二:现在人家八十几了。

邻居一:八十几岁了,年纪大了,你再跟人家个离婚,人家感情上也接受不了。

邻居三:几个月的感情吧,对不对。

吴小莉:对张燕生来说,董万华的出现,就像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打破他已趋于平静的心境。80多岁的老人,大概已经心如止水,只盼平平静静度过余下的岁月。可是在风烛残年之际,张燕生却突然遭遇了婚姻破裂的打击。从刚才他跟老伴争吵的片段,可以看出,老人内心何等的痛苦。而邻居的街谈巷议,并没有替邵玉华母子找到失散已久的亲人而庆幸,反而责难她过于无情。其实,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人的命运,就像波浪间的一块木板,不由自主。这三位老人之间的离合恩怨,并不完全是多情或者无情能够左右;那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给芸芸众生安排的命运。

四十五年春闺梦里人 你教的歌刻在我心上

吴小莉:数以十万计的夫妻,因为两岸分离而长期天各一方,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人道大灾难。这场灾难,几乎遍及神州大地,而最触目惊心的灾情,则发生在福建省东山岛。1950年5月12日,国民党军队退往台湾之际,在东山岛强行征兵。当天晚上,仅有200多名男丁的铜钵村,有147名被抓去当兵。一夜之间,村里91名年轻的妇女,变成了"寡妇"。铜钵村从此成为了闻名于世的"寡妇村"。两岸开放探亲后,在"寡妇村"守了几十年活寡的妻子,终于盼来白发苍苍的丈夫。可是,丈夫却带来在台湾另娶的妻子,双双跪在"寡妇"面前,声泪俱下。相比之下,上海的邵玉华要幸运一些,她的前夫董万华已经恢复单身汉的身份。她想跟董万华重温旧梦、再续前缘,虽说遇到阻力,但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陈雪婷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