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或超日本 中日能否产生“亚洲大智慧”
2010年03月25日 16:4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震海听风录] [邱震海] [中日关系]

正在加载中...

90年代日民众对华亲近感下降

垂秀夫:后来,进入90年代以后,大大下降了,就是50%前后。特别是1992年稍微有所恢复,因为1992年是我们天皇陛下访问中国。

日民众对华情感疏离两大原因

垂秀夫:那一年,稍微有所恢复,但还是1996年,中国对台有军事演习那一年有所下降的。后来一直到小泉时代,差不多只有45%左右,后来2004年,2005年,大大下降了。因为什么?我认为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短期的原因,另外是中长期的因素。

短期因素一:中国民众反日风潮

垂秀夫:短期的因素,就可以了解到2005年,大家都还能想到,当时那一年4月份,中国全国有学生,年轻人,他们上街游行,反日游行那一年。

短期因素二: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垂秀夫:我们日本方面在电视上看到那些画面,日本方面也不好接受。后来那一年受很大消极的影响,所以对华亲近感,下跌了。后来有一点点恢复,但是2008年就下跌了,下到31.8%,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才对中国有好感。为什么?就是那一年有食品安全的问题,饺子的问题,还有牛奶的问题。

中长期因素:两国民众心理调适

垂秀夫:有这些问题,我觉得一定起了消极的影响。但是中长期因素,也不能回避,还是有。中长期的因素,刚才你讲的,70年代、80年代,中国经济上比较落后,日本方面经济上,还是比较领先。但是后来,中国越来越发展,发展得这么快,日本人的心目中,有所失控,失调,有这种心态。

垂秀夫:本来都以为中国是政治大国,但是经济上,我们是领先的。但现在,不见得了,经济也是中国越来越变成经济大国。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日本人,还没有完全接受现在这样个状态。

邱震海:你提到日本人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么一种状态,很有意思,其实这已经不但切入到我们谈现在中日关系的现状,而且切入到中日关系的过去和未来,因为我们知道过去中日之间,要么中国是最大,要么中国是亚洲中心,日本是边缘,要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是亚洲中心,中国是边缘。现在肯定是第一次,在2000年历史第一次出现两强并列的局面。这个局面,无论对于日本人,还是对中国人,可能都有一个心理逐渐接受的过程,中日两国,首先是民间,如何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邱震海:垂秀夫课长,刚才你谈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日之间民间的亲近感,或者暂时还比较缺失,有一个短期问题,有一个中长期问题。短期问题可能是2005、2008两年,发生了一些风波,中长期,其实我个人理解,就是2000年历史上,我们第一次出现两强并列,这对日本,对中国两国的国民,都存在一个心理调适的问题,都暂时一下子调适不过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我个人的浅见,我是觉得中日之间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有历史问题,有战略问题,有意识形态问题,当然还有很多能源、领土问题等等。但是归根到底是植根于我们两国历史和文化深处的,我们心态调适问题。

垂秀夫:我基本上同意你刚才的提法,这个回答,就是我个人认为,是回答战略互惠关系,我们能否构建一个稳定、彼此信任的战略互惠关系。因为70年代,80年代,两国是享受友好时代。

大多数日本民众不视中国为威胁

垂秀夫:友好时代已经起了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已经过去了。然后就进入90年代,一部分日本人,把中国当做一个威胁的对象,所谓中国威胁论。但是,现在我们都基本上大部分的日本人,都知道这样的想法不一定是准确,我们不应该把中国当成威胁,还是合作的对象。当时小泉时代,虽然中日关系面临很大的困难。

中国进入既非威胁亦非友好时代

垂秀夫:但是小泉本人,他亲自说了,中国的发展,不是一个威胁,而是机遇。所以我们现在迎接了新的时代,战略互惠关系的时代,这个完全不是威胁时代,但是又不是友好时代。

中日需要协调、妥协、合作

垂秀夫:因为我是日本的外交官,我相信中国的外交官,中国朋友,中国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进行自己的外交,我也是一样,我是日本的外交官,所以我完全是从日本的国家利益来出发,来进行我们的外交。这样两国,都是从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做外交,我们需要是什么?我们还是需要协调、妥协、合作。当然我们之间,有一些摩擦,矛盾,解纷,这是不可避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