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重拾自信?梦回大唐树雄心
2009年01月29日 11:2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解说:中国在国际舞台崛起,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日益受到关注。中国能否以包容态度跟西方不同民族相处,如何建立民族自信和增强文化意识,听风录请来西安市委宣传部长王军、西安市规划局前局长韩骥、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吕仁义和西北大学文学院长李浩,一起探讨中华民族如何重拾包容和自信。

邱震海:欢迎收看《震海听风录》。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国民的自信心也开始了极大的增强,然而这种自信是否已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自信,还是依然带有某种悲情式的傲慢?在这种自信心的背后,是否也应该有某种程度文化的包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处于强盛时期时,我们又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在展开今天的讨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中国如何重拾包容和自信?

解说: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令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国民如何看待自身的崛起,如何看待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能否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中华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崛起期中国的民族自信到底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在前沿历史的拐点,当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的时候,中国如何警惕从原来的民族虚无走向民族自大?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离不开对中国自身文化的思考。

邱震海:好,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不久以前在西安跟几位专家进行的讨论,参加我们讨论的有,中国西安市委宣传部长王军、西安市规划局前局长韩骥、西北大学文学院长李浩以及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吕仁义教授,我们看一下。

站在西安这个地方,古时候叫长安,是十三朝和十六朝的一个古都。现在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某些我们的广大同胞把他翻译成“恢复汉唐”,那么汉唐当年就是在长安这个地方。其实汉唐的一个精髓就是“自信”,就是“包容”,就是“宽容”。

汉唐自信体现在哪里?

邱震海:各位都是长期生活在西安,同时也是感受在西安,对西安非常的了解,而且有研究。当时称之为“长安”的那个地方,在汉唐,他到底自信、宽容到什么程度?

韩骥(西安市规划局前局长):我想先从城市环境上说,汉朝有36平方公里。我们说是东有长安,西有罗马,它比当时的罗马城差不多要大一倍。那么唐长安呢,有84平方公里。它是它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独城,也是世界上当时唯一城市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唐长安有几十万外国居民

韩骥:当时,这个唐长安,不但是大唐的国都,而且是国际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长安有几十万外国人居住在那里,在里面生活、工作、经商。特别突出的是,唐代有一些官员就是外国人。这些官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部长级干部。

外国居民可担任唐朝官职

韩骥:你像日本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他就是当到太子的老师,当到这样高的位置上。这个说明大唐,城市很宏大,空间也很宏伟,人们的心胸也非常宽广。

邱震海:他们的自信不但体现在范围,也体现在他们的内心。

吕仁义(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我补充几句。刚才邱先生有问到,当时的长安开放到什么程度。一个就是说隋唐时期,一个是五胡乱华。就是各民族在长安这个地区,都融合为中华民族。刚才讲到日本有些人在长安当官,包括仆固怀恩、哥舒翰。都是外来的学童,甚至大诗人叫李彦生,都能在唐代考中进士。

外国宗教在长安受到尊重

吕仁义:当时有很多外来的宗教,像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唐朝都是以一种大度宽容的这种姿态,在长安、在洛阳、在广州他们建立了专门机构,像穆斯林建立番法,祆教呢,是萨宝府。而这个管理,是由他们本宗教、本民族的人来管理,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他们的诉讼都由他们自己管理,这本身就是高度自信的政府的一种做法。

唐朝自信来自何方?

邱震海:对,你刚讲到的一种宽容、一种自信,那么这种自信来自何方?

韩骥:您刚才讲的唐太宗的这段话太精彩了。

下一页:唐太宗非纯种汉人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陈雪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