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震海听风录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民间智库] [震海听风录] [邱震海] |
《震海听风录》节目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时间:11月7日(周三)20:15-21:00
重播时间:11月8日(周四)03:15-04:00,14:15-15:00
公共决策要充分反映民意,除官方智库外,民间智库在今天的中国,发挥何种作用?北京大学经济观察中心主任仲大军,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资深香港时事评论员、中极政经文化产业社董事总经理洪清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李楯,作客听风录,深入剖析中国民间智库现状与发展前景。
背景资料:
10月22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楯,题为《独立民间智库重要性》的文章。李教授表示,现在党和国家的决策层在决策时“听取意见”,布置下属的研究机构做一些调查研究,吸纳下属研究机构中专家的意见,是件好事。但只走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不单依靠党政系统专家、“官方智库”专家听取他们的建议,还包括制度化决策的广泛公众参与,以及对民间智库专家意见的广泛听取和选择地吸纳。文章说,在现行体制下,一些部门或地方的党政系统的研究机构为明显的部门、地方利益左右,而民间智库的专家则有自己独立的立场。不过,民间智库专家的研究和基于研究的政策建议,应有畅通的发表渠道,要有制度性的保障使意见或建议上达。
中国民营研究机构是改革进程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民营研究机构开始萌芽,零星学者走出政府机关大门,在社会上建立起非官方的民营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第一次有了来自民间的思想供给。9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进入高潮,大批中国学者下海,民营研究机构纷纷涌现。然而进入21世纪,民营研究机构进入了艰难的发展期。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思想、观点和政策的产出,改革开放前主要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研究机构的产生,使中国政府的政策决策有了更多的选择。尽管这样,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非政府的民营机构仍然凤毛麟角,民间学者的数量占全国官方学者总量的比例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中国民间智库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强大的外界支持,是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相关阅读:
编辑:
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