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西关--重建前夜的广州恩宁路
2009年10月26日 13:2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西关老街]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0月24日《走读大中华》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解说:2010年亚运在即,广州西关老街面临重建。沿街的“粤剧祖屋”日渐颓势,岭南粤剧如何坚守?

蝶姨(粤剧老艺人):我可以告诉你,我生也在这儿,死也在这儿。

解说:铜器店家三代历尽沧桑,却陷入两难境地。

小苏:如果要我离开恩宁路,我立刻把它给倒闭了。

解说:一条老街,积淀百年西关风情,旧城改造又将给这里带来怎样的巨变?

广州西关极具岭南文化特色

解说:几度风霜易,总是西关情。到了广州便不得不提西关,所谓西关,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是老广州人对荔湾区的统称。在清代光绪年间,由于内城区已经满足不了商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绅士、富豪、商贾相继在西门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带大面积地置地建宅,此应为西关大规模建设之始。公元1757年,清政府封闭了闽、浙、江三地海关,唯留广州粤海关实行“一口通商”,在此后的约150多年时间里,广州,特别是十三行所在的西关地区商业贸易得到高度发展,恰值此时,西方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美术等等的新成就,西关将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今天极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解说:恩宁路是广州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西关老街,143号的天程铜器铺老板苏广伟,已在这里住了60年。他的打铜铺也是现今广东省唯一一家生产、加工、销售最为专业的老店铺。

苏广伟(铜器店老板):我曾经做过一个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一米直径,高是一米五的凉茶的一个铜葫芦,是紫铜的。

杨锦麟:都是这样敲出来的?

苏哥:敲出来的,是世界上最大的。

解说:西关也被称为粤剧之乡,在恩宁路上,有着120年历史的“粤剧祖屋”八和会馆至今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粤剧爱好者。

蝶姨:可以说进入八和会馆的,大多数都是老艺人。他对那种凝聚力的挂念,有一段时间不来八和会馆觉得不舒服。

杨锦麟:这里就是我们艺人的家。

蝶姨:是的,就像一个家庭一样。

杨锦麟:是全世界唱粤剧的艺人的根。

西关恩宁路面临改造 老街坊难舍

杨锦麟:走读大中华,边走边观察。我现在在广州荔湾区恩宁路上,这里是历尽百年沧桑的西关老街,我们知道恩宁路大规模的拆迁即将进行,但是这里的人们都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当老街拆了,新的西关的形象又是什么?能不能把曾经拥有的、曾经辉煌的西关老街文化能够持续到永远,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关注的话题,就跟着我们的摄像机,到我们的荔湾,到我们的西关老街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广州人用一个什么样心态来保存他们的传统文化,来承续和承载广州的未来。

解说:作为老城区危破房改造的试验田,恩宁路的改造一直备受关注。据荔湾区城市更新改造办表态,恩宁路拆迁后将在保留原有骑楼街、八和会馆、泰华楼等历史建筑基础上,复建有岭南建筑特色的西关大屋群,并与上下九步行街连成广州最长的骑楼街。但是改造后的恩宁路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原汁原味的老西关还能留住吗?住了一辈子的老街坊也有不少的疑惑。

苏广伟:我们有一句老话就是说,难舍恩宁路。

解说:苏伯约四平方米的铜铺门口,摆满了小凳子,他说,那些签了搬迁合同的老街坊们每天都会聚到他这里坐坐,一起怀念曾经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一起想象改造后的恩宁路。

苏广伟:都走了,前前后后老邻居都走了,留下来的不超过七八家。

解说:苏广伟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拆迁,恩宁路上已经有很多老字号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他的手工艺店又能凭借一己之力维持下去吗?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