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8月15日《走读大中华》节目 以下是部分文字实录:
解说:1980年11月23日,成千上万的男女知青从各个偏远的地方走出来,他们顶着风沙沿着他们亲手修筑的公路和干渠,汇集到阿克苏地委的大楼前,他们开始绝食请愿。而对于整个中国来说,1968到1978年底,世界迁移史上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时隔30多年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媒体把当下的这一举措称为“新知青运动”。上一次的知青运动以大批青年返城而告终,那么,当下的“新知青”的命运和结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专家分析,此项政策的实施是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在连续实施了10年的教育产业化之后。此番大学生下乡除了解决就业压力,也是让知识服务乡村。
大学生对“村官”态度迥异
杨锦麟:新时期一次伟大的乡村试验,也就在中国这个土地上也是逐渐地展开,2008年有13万的村官,那么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的农村里面呢担任他们的职务。同时广西,在去年有459名村官,尽数进入了农村最基层的单位。三农问题的错综复杂和村官,以及村官的进入,以及一般的农民兄弟对村官的那种期待,其实呢产生了一种交错,产生了一种冲撞。
学生:村官好啊,我们很支持村官。
记者:是吗?
学生:像以前的胡锦涛嘛,他们不是之前都下过基层的,很多就是能上去的中央领导人物,一般都是先从基层服务的。
记者:大学生村官呀。
学生:菜鸟,鄙视。
学生:应该不会考虑吧,怎么说,那么辛苦考上了大学,又回去做村官。
学生:我觉得我可能也会被那边那种感染掉了。
学生:如果说你能在城市里面找一份好的工作的话,我觉得我宁愿在城市。
解说:无论是行政动员,还是个体自觉,我们对他们的关注都出于对中国问题的探讨:新一轮“知青下乡”有怎样的政经背景?80后“新知青”给中国农村带来什么真实变化?他们与中国农村的未来之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在广西一所大学校园里的随访,几乎一边倒的态度和近期报考大学生村官人数激增的事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杨锦麟:农村的工作事无巨细,需要有一个成熟的阅历和经验去面对。这些一无所知,完全没有任何工作阅历和经验的大学生村官,究竟又能给我们的新农村奉献些什么呢?
广西村官报考火爆 录取村官每年获补贴一万五
解说:2008年,广西大学生村官考试报名火爆,9000多人报名,最后录取了459名,他们被分配在459个村里,不定身份,没有编制,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5000元。
李建华(广西横县组织部部长):我们目前,第一批村官,没有选择特别艰苦的地方,没有选择我们最差的地方,你说让他一下从城市直接打到最偏远的山村的话,你说放手让他去适应去,也不太现实。我们就说从这个职位的选择上,给他一个过渡的机会。
解说:这个照片上的女孩子叫康萍,毕业于广西一所警官学校,当初考学的理想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警。毕业时迫于就业压力,康萍报考了公安系统的公务员,却因几分之差落选。当时,老师给这一届的毕业生推荐了大学生村官考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康萍参加了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并且最终被录取。
康萍:感觉很激动,很兴奋,我第一次见领导,他还要跟我握手,然后给我们赠送了书,书包,书包里面还装了雨衣呀,电筒呀,蚊帐呀,毛巾啊,漱口杯,一些日用品,就是可以感受得到,就是中央政策也在那里,一年一万五(的补贴),中央直接拨款。
解说:怀着兴奋的心情,城里来的大学生康萍到了六莲村任职村支书助理,可是一来就遭遇了一件她从来没有想到的困难。
下一页
新村官听不懂当地方言 担任计划生育宣传员
村民希望村官带来项目与实惠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