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忧伤:走访百色贫困山区
2009年08月04日 11:5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广西百色]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解说:当地的旅游资源虽好,但开发得并不尽如人意。海燕已经决定前往南宁发展,哪怕在家乡再多等上两三年,她也不愿意了。

阿燕:但是我觉得两三年之后也不是很快,因为我做了旅游,我觉得已经有五年时间了,但是我还觉得没怎么,不怎么好,这五年的时间,然后再加两三年的时间,又有七八年了,所以我觉得很长时间。

解说: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有着跟海燕一样的想法,他们几乎全去了广东和福建等地打工。对于这样的一种现象,陈开枝认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陈开枝:我认为它这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人总该是求生存是第一位的,当初觉得这个地方条件,它自然条件很差,生活条件也很差,所以外面有工可打,当然要走出去了,但是实际我们在百色有一个设想,终归要把很多山沟沟的人,要移到外面去。我就曾经提过这么一个口号,我们现在不要担心一些年轻人好像离开家乡,家乡没有钱一样的,我说实际这是一种社会进步,我说让粤北山区的人,山里人,到三角洲去当三个月的流浪汉,都是一种社会进步。

杨锦麟:有道理。

陈开枝:他接触外面吗,他知道外面世界怎么样吗。

杨锦麟:对。

解说:不过,如何应对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而出现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群体,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杨锦麟:走出大山之后,我们的农村,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黑衣壮,以及我们百色地区那坡县的一些文化的传承,依靠谁来承续,青壮年的出走,去打工,留下了我们的老弱妇幼,他们能不能把这文化的传承持续到永久,这显然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那么社会各界人士,对类似像黑衣壮这样的扶贫工作,只是做了一个表面的东西,硬体的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时代有要求,注入更多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的内容,这才能使中国的扶贫事业可长可久,而取得更有实质性的进展。


同期声:阿燕唱歌

解说:海燕的歌声依然十分嘹亮,不过,这歌声很快就不会在这里响起了。因为,她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前往首府南宁,开始全新的生活。

那坡希望小学 六个年级只有六个老师

同期:学生唱歌

解说:距离海燕所在的村子仅仅十多分钟车程,是邻村的一所希望小学。它是在十年前,由广州市的番禺区出资兴建的,如今学校的招牌已经残缺不全。学校一共只有六位老师,其中有三位还是短期支教的,包括赵老师在内,她们很快就要离开这里了。

赵洁(支教老师):肯定要回去了,那边的老师也要来,是吧,到时间了应该回去嘛,反正人要轮流,我家里面还是比较缺我这样,因为我小孩太小了,然后刚两三岁,需要照顾,而我爱人又比较忙,我家又没有老人带小孩,家里面的确很需要我。

解说:像赵老师一样,历年来这所学校支教的老师,都是来自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校长曾经试图让支教老师们留下来,但一个都没有成功。

覃校长(和平希望小学校长):都做过(工作),都说过,他们不可能在的,那一年满了,他要回去了,这个上面的规定就是这样的,劝说这个,说了一点,不过就是,我说,这个也没有用。

解说:现在,全校六个年级,只有六个老师。校长说,他曾经向上级申请增加老师,但一直没有获得批准。

杨锦麟:按照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字,绝对贫困人口中,受教育,尤其是初中以下的,实际上比例还是很低的,我们也期待,包括那坡在内的百色地区的扶贫,包括中国其它省份的扶贫工作,都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一点,什么呢,就是按照智力开发,用知识结构改变人的命运,改变地区的命运来入手。

下一页 老师既教书又下厨 学生打地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