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城]
“就等着哪天老天爷发威,想不到这天来得那么早”
在两座大山合拢的平地上,老城区被王家岩包围,新城区背后是景家山。腹背靠山的北川,本身就像一个随时可能被挤压的鸟卵,不堪一击。
2008年5月12日,1400多年的历史就被裹挟在龙门山的地震断裂带中,嘎然。
“我们就等着哪天老天爷发威,想不到这天来得那么早。”北川擂鼓镇幸存下来的84岁老人江贵之每天都蜷缩在绵阳体育馆内。醒了就吃,吃完就睡,根本不愿意触及倒塌的一刹。因为,太多北川人都知道县城的处境,却一直没有得到警惕,认为江贵之等是“杞人忧天”。
江贵之回忆,1951年之前,北川县城在如今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羌族乡,因为当时禹里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山里,地质条件恶劣,“种什么都不成,生活很艰难”。所以1951年,县城从禹里搬迁到如今的曲山镇。
但稍微肥沃的土地却保证不了安稳的生活。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川也有地震发生。“当时有地质专家专门来此勘察,指出县城正好处在龙门山的地震断裂带上,且两边是易滑坡的山体。”北川县委书记宋明说,专家也曾指出,北川有被两座大山“包饺子”的危险。“因此当时有搬迁的打算”,但如果搬到山上去的话,一旦有小地震或者暴雨就可能滑坡,“种种原因就没有搬迁了”。
这,等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北川县城所在地位于山谷之中,正好是这两个板块运动积压中相对薄弱的区域,一旦有什么事情,能量在这里所爆发的力量会最大,破坏也最为强烈。就像这次地震。”在北川县城一线指导救援的地震专家、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地震业务部部长江铁鹰指出,北川县城所在地位处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积压断裂带,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区,不宜人居。
可惜,人类最不好的习惯就是“麻木”。
脚踏龙门山的地震断裂带,与江贵之的“杞人忧天”不同,北川男女老少大多把地震看成“小儿科”或是“常态”。有的曾经把酒瓶倒放在桌上的习惯也在30多年的岁月中释然。
北川中学初三(2)班幸存者李翰在回忆那恐怖的一刻时,更是流露出超乎年龄的自责。“当时大地有一阵强烈的震动,我知道是地震,但北川本来就多地震,所以并没有太紧张。”李翰一直懊恼,如果“紧张”起来,坐在第一排的他可以让更多的同学跟着他跑。“起码多几个,哪怕一个也好……”
事实上,除了地质所造成的DNA残缺,北川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有回避不了的瑕疵。记者在北川废墟看到,大部分房子都以峡谷中的河流为界,依托两边山体,在山脚铲出地坪而建。许多上世纪90年代后盖起的框架结构建筑,其主体结构不是因为地震引发垮塌,而是被山顶滚落的大石硬生生砸毁的。
——老县城80%被垮塌的山体掩埋,新县城北掩埋超过60%。
——北川县城常住人口2.2万人,当天逃脱的只有4000多人。
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北川县县长经大忠,潸然泪下。
相关新闻
编辑:
陈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