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舟山群岛中最有人间仙境气息的小岛,“山当曲处皆藏寺 路欲穷时又遇僧”,没错,这里就是一派海天佛国的景象,而且还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据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入中土求法,想带一尊观音像回国,但不料想船到普陀岛的时候,逆浪袭来,僧人有所顿悟:原是观音菩萨见了普陀美景不肯随他东渡日本,因此僧人将观音像留下。此后,观音自己选择这里当了道场的说法不胫而走。这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陀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飘然于世外的风水宝地,人们愿意将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留在那里。
2009年年底,海天佛国迎来了一批来自于国内、香港、台湾的宗教文化学者,他们借着观音文化与佛教慈悲精神论坛的契机,除了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还进行了一场公开的佛教文化自我内省、自我批判。
王鲁湘:今天我们这个自由论坛的背景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是一幅普陀山的山水画,如果看得更仔细一点,我们普陀山上的过去的各种各样的寺院,庵堂,在上头都有标记,那么普陀山雄立于东海万顷波涛之中,按照佛选名山的说法,是观音菩萨自己选的这个地方做了自己的道场,那么我想请蒋先生,蒋先生是我们普陀山的山主,他在普陀山工作多年,对普陀山的一草一木都非常地熟悉,对普陀山的各种典故也都非常熟悉。
蒋宝华:普陀山历史上说的呢,是像一条龙。那么其实呢在佛教上的完整意义上讲,普陀山以外呢还有一个洛迦山,两山组合叫普陀洛迦,那么普陀山的这个,观音菩萨修行在洛迦山,弘法在普陀山,但是传说当中还有一种说法叫蛇岛,当然蛇跟龙也可以统一的,在我们十二生肖当中呢蛇是小龙,那么历史上观音菩萨要在普陀山弘法的时候呢,曾经跟蛇岛的主人蛇精有一番争斗,观音菩萨意思就是要借这个地方就是作为她的弘法的道场,当然作为蛇精他不肯相让,那么这个过程最后呢,就是观音菩萨用她的这个无边的法力,降幅了这条蛇,那么最后成为她的护法,所以这个普陀山来历不简单,那么普陀山呢,也因为观音菩萨呢,使它更加弘扬于全世界。
其实从秦朝起,普陀山就是道家修炼的地方,而从印度远道而来的佛教在道教山头落脚,往往会被后人演绎成一场有输有赢的争斗。事实上,追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渊源,不能离开舟山小岛上长年累月生活于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的当地渔民,他们出于图腾式原始拜偶意识,将海、龙、蛇、斗法等充满地方民俗特点的元素融入了观音信仰的起源中。
王鲁湘:我们观音的信仰,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做是半个亚洲的信仰,或者叫做东亚的信仰,那么这样一个说法到底是起于何时,有什么样的统计学方面的依据,我想这方面的话就请王雷泉先生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王雷泉:宗教的产生就起源于我们人类众生,自身的苦难,既然有苦难,就希望这个救助,那么这个观音,这个《半个亚洲的信仰》这本书出自于一个美籍华人学者郑僧一的一本书,那主要也就指的是这次我们参加研讨会的,中国的,包括海峡两岸的,日本的,韩国的,越南的,其实也就都属于中国儒家文化圈的范围,就是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一个范围。也就是说汉传佛教系统,那么当然这个观音信仰也有这个,藏传佛教也是瞻仰这个信仰,只要是佛教徒都信仰观音,因为佛教是慈悲为怀,那么在菩萨的这个悲智行愿之中呢,观音菩萨又是侧重于慈悲这一块。
在东亚文化圈,观音信仰甚至是对释迦牟尼信仰的取代;在日本观音菩萨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
王鲁湘:实际上关于观音信仰的缘起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包括我们,我也曾经问过很多的研究佛教的人,到底这种观音信仰的缘起是如何,它如何后来会在我们东亚儒家文化圈里,甚至取代了对释迦牟尼的信仰,变成一种更普世的、更世俗化的、更大众的一种信仰,这个问题的话我想请吉元浩仁先生根据日本信仰的情况,比较一下日本观音信仰,然后给我们谈一谈。
继缘浩仁:日本的观音信仰也是跟中国的信仰差不多一样的,如果人们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要救助,得病的时候,就是观音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的情况跟中国差不多一样的。
观音原是释迦牟尼身边的护法,本是一个男性,可为何到了中国却摇身成为一个满脸富态、柳叶弯眉的中年女性?前来普陀山朝拜的妇女们,她们虔诚的身影或许可以为此作注解。
蒋宝华:在中国这个社会当中,虽然是这个男人做主的父系社会,但是在家庭里面,其实女人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所以这个女人的信仰,对于一个家庭的这个影响,可能是上下影响几代人,那么并且在这个农业社会当中,相对来说嘛,男人主要是驻外,还比较忙,那么女人相对来说,她有,可能有一定的时间,空闲,她就空闲就念佛,所以从历史的传统来看,上普陀山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女众,并且呢以中老年妇女为主,那么观音像后来其实显示给我们的也是一个大慈大悲的中性妇女的这么一个形象,所以观音菩萨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在中国女性的心目当中,在中华民族或者是大中华文化圈当中她给人的那种慈悲,对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其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zheng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