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金藏》: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2009年09月15日 13:07 】 【打印共有评论0

李际宁:当时参加展览的人,今天我们还知道的有一些先生,比如张文教先生当时是参加的,范文澜,季羡林先生也参加的,宗教界的有赵朴初先生,有巨赞法师,还有几个先生,看到这部《赵城金藏》以后,非常高兴。那么在这个会上,北京图书馆拿出了修复方案,也希望国内有力量的人,能够给予支持,当时巨赞法师就表示要支持,那么通过,后来通过巨赞法师,专门在广西定制了很多,大概有几百刀广西棉用于修复《赵城金藏》。

王鲁湘:后面托裱的这个纸是不是就是当时巨赞法师,巨赞法师从广西买来的广西棉,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广西棉它纸张韧性很好,但是呢它又不是特别硬,不像有些纸托裱之后以后整个卷子就硬起来了,卷子的柔韧性比较好,纤维里头还有很多粗纤维呢,纤维很粗,它这反应那个纤维比较长,这样抗拉力好。

王鲁湘:那么当时候《赵城金藏》运到北平图书馆以后大家看到的它当时候的状态是怎么样?是不是不太乐观。

李际宁:对,毕竟在小煤窑里头放的时间比较长,中间又辗转这么多时间,很多卷子,这个经卷在小煤窑里头遭到了水煤灰的侵蚀,湿的凝结成了一个炭棒。

王鲁湘:就缩成一个条了说是。

李际宁:像个煤灰棒一样的东西了,因为它里头有煤灰,有水这么浸过的,有的发霉了,你像纸张一发霉,这对纸张的危害非常大,当时大家觉得要修的任务很重,那么国家也下大力量,决心要修复它。

王鲁湘:那么这样一种状态,修复它需要极高的这种修复的技能,当时是怎么解决这个技师的问题。

李际宁:北平图书馆在三十年代是有修复的历史的,但是经过了抗日战争,经过了解放战争这个队伍呢,散了,没有保存下来,后来为了解决技师的问题,国家专门花力量,从琉璃厂调了四个师傅来,这四个师傅是专门修书的,因为他修这种东西跟裱画不一样。

王鲁湘:修书好像一般是家传的世传的一种技艺。

李际宁:因为这些行当过去列不到学校的教育范畴,往往是师傅徒弟口耳相传,所以很多师傅花一辈子琢磨琢磨这些修复的经验,请了这几个师傅都是他们,可以说手上是有绝活的,专门来要对付《赵城金藏》这种状况,那么比如说,像那个结成炭棒了怎么办。

王鲁湘:怎么展开它。

李际宁:这些师傅,他们有一些办法。就是把这个搁在笼屉上。

王鲁湘:蒸。

李际宁:经过水啊,慢慢的蒸,热气,让它透入到结成炭棒的纸张里头去。

王鲁湘:那个水汽滴还不能滴到那个东西上头。

李际宁:水不能滴到纸说,这样纯靠水蒸气把表面上那几层给它胀开,这样一点一点的剥开然后呢里头还是凝结的,还要再蒸再剥,一卷东西要往返很多次很多次,然后把它托裱在一张纸上,慢慢的修,我们今天看来当时修复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提出来《赵城金藏》的修复的理念是整旧如旧,就是说《赵城金藏》原来的面貌,他们拿出来之前,是什么样子,我们修回来,还要是原来的这个样子,不能像裱画,或者裱字帖一样,把它变成一个新的东西,一个新的文物,不能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这就需要师傅们精心修复。

四位顶尖级的修复专家,不负众望,他们前后用了十七年时间,把四千八百多部经卷进行了最专业的修复。

李际宁:经过抗日战争,经过这么长时间它依然保存完好,我们想给大家展示一下,也请公众放心,放在北京图书馆放在我们国家图书馆,保存得很好,请大家应该放心的。

从崔法珍断臂求法,八路军冒死护经,到国图人花17年时间精心修复,这部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经书如今被安妥地收存在国家图书馆里,为了避免损伤,国图难得对外拿出来一次,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我们只能匆匆一瞥。其实类似的馆藏、类似的故事,在有百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可以说随手一翻就是一部。2009年9月9日是国图百年馆庆日,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所中国智慧与知识的宝库,我们下周将继续关注百年国图秘藏——《永乐大典》。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