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金藏》: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2009年09月15日 13:07 】 【打印共有评论0

王鲁湘:一上来开篇就说这个事。缘起。“潞州长子县崔进之女名法珍,就崔法珍,自幼好道年十三岁断臂出家, 实为世间第一稀有功德。”

李际宁:我们从《赵城金藏》里头现在能看到一些题记,有的人把自己家里头种的几棵树伐下来,木板啊,捐给崔法珍。当时很不容易,山西的老百姓捐木头的,有的把自己家里的驴,骡子,那是耕地的大牲畜,也捐了,那么《赵城金藏》在开始募缘到后来全部刻成,史料上记载花了至少要三十年的时间。

王鲁湘:将近两代人的时间。

李际宁:花了三十年的时间。

王鲁湘:那也就是崔法珍是从一个小姑娘,到把这个事情做完她成一个老太太了。

李际宁:可能就是,是这样,是这样。

题记记载:在崔法珍的感召下,一批山西民众跟随她,将极大的热情和忠诚投入到了这套浩瀚佛经的修注中。广大信徒纷纷捐资,甚至有倾家破产的应募者。

李际宁:“金,弘教大师,倍修苦行,以刊楼藏版为本愿,于是协力助缘,留法善等五十余人亦皆断臂燃臂燃指刳眼割肝,至有舍家产鬻男女者”,孩子都卖了,卖儿卖女。“助修经版盛事,始终三十年之久。方得成就。呜呼,可谓难也哉。”

王鲁湘:是难啊,这么大的一个工程,30年这些人其实都是当时的穷人。

李际宁:都是穷人,都是老百姓。

王鲁湘:老百姓,他除了自己的身体发肤,他没有别的。

李际宁:反应出来金代社会它是一个崇尚佛教的这么一个社会。

王鲁湘:当然了现在我们即使弘扬佛法我们也不提倡这么做了,不提倡这么做。

大藏经内容十分广泛,多达成千上万卷,所以一般大藏经的印刻都是国家计划,哪怕在太平盛世,甚至印刷技术已经发达的现代,要印一部大藏经都是一件要反复计算成本的重大举措,试想想,在当时还是雕版印刷的金代,要刻上千卷大部头的经书,要十多万块雕版,无论从人力物力上考虑,都是一个大工程,区区一个民女竟能促成一套大藏经,这在当时也是举国轰动的一件大事。

李际宁:它当时刻好了之后就印刷了一部,送到了金代的中都,就是今天的北京,进给朝廷,因为整个金代它还是一个崇尚佛教的社会,那么金代的中都那个寺院佛教也是很盛的,可是没有大藏经使用,送到中都来以后,那这个皇上给了,当年这个金世宗皇帝给了很高的礼遇,就比如说,让中都城的老百姓还有僧人夹道迎接运来的东西。

资料记载:就是在今天的北京天宁寺前,当时金统时期的中央大街,金世宗为崔法珍的到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李际宁:那么崔法珍就跟金世宗皇帝说,希望能够有条件把这个经版运到中都来保存在首都。

王鲁湘:对啊,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啊。

李际宁:后来按照史料说金世宗皇上就赐给她一笔钱,于是她跟她的合作人一起助缘刻经的这些人,一起把16万块经版送到了北京。这个时期,广胜寺的僧人专门到北京来印刷这部大藏经,然后又运回了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山西洪洞县,建寺时期可追溯到汉代,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刹。《赵城金藏》每卷开头的飞画,都印有广胜寺的题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