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隋唐大运河:沉睡地下的中华海洋文明
2009年01月20日 10:0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小片:淮北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运河出土的各大窑口瓷器,其中一部分来自于考古挖掘,一部分来自于民间的捐赠,丁仰振先生就是捐赠者之一,他乐衷于通过瓷器来研究消失的古运河。

纪实:

主持人:这个完全是一个玉造出来的一样。

嘉宾:对。我都喊它玉碗。

主持人:就叫玉碗。这完全就是那种有上千年以上的盘碗,售罄以后,

嘉宾:徽宗皇帝一直说“瓷烧美如玉”。窑工可能在这个方面去追求,这个玉质感烧制我认为它是从温度控制变化研究出来的,或者是三天烧成,或者是两天烧成,什么时间多少火能达到玉质感。我认可它还是在火上的艺术造出来的,慢慢地摸索。对,你猛烧可能就不会出玉质感。到底怎么造出的还要有待研究。这都是很见不到的,只有这个运河上几百年的运输都从这过,每年七八次的黄水泛滥,它不是沉船,船一撑帆掉一部分,留下了这些宝物。没有这个运河,没有这个自然灾害,可能这些东西咱们今天看不到。

小片:从这些出土于运河的精美瓷器来看,运河除了运输粮食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商运物资就是这些极易破碎的瓷器。

主持人:那么从隋一直到元,南北的应该代表性的窑口的瓷器在我们大运河的河道的发掘中间。

馆长:全部都有,宋代的六大窑系,五大名窑,唐代的南青北白,这些都有。

纪实:

主持人:这个鹤踩的花鸟纹,这些鸟画地很生动啊。

馆长:这全部是柳孜遗址发掘出来的。

主持人:按理说它是外销应该走海了,但是它也往北方走。

馆长:它要评优啊,,要进贡啊。现在就像我们留学都到美国一样,要中国的京城认可。

主持人:实际上瓷器是一个又很沉重又易碎的一个商品,它要走旱路的话呢,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实际上依赖于水运,所以我们南北窑口的这种交流,互相影响,就和这个运河是有关系的。

馆长:唐代和宋代是我们国家呢是瓷器大国,也是瓷器出口大国,是世界的贸易中心,那么陶瓷在世界范围内。

主持人:19世纪以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造出瓷来。

馆长:只有中国能造出瓷器,那么中国的瓷器呢是一种奢侈品,大量要出口,北方出口要路过这里,所有北方窑口到扬州,到宁波,泉州这三个地方,南方呢,所有的窑口,进贡到开封,到洛阳,到西安进贡又必须经过这里,南来北往留下很多遗存。

纪实:定窑的所有出口的东西,北方路过这里一般是外销的,外销东西有个特点,就是小,它考虑运输成本,空间,套装。因为北方本来是北方大汉,大气,那是它的风格,但是它要外销的话,它做成很小。很精致。

主持人:我们过去讨论中国历史的时候,常常说到中国是一个内向型的国家,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那么它的整个历史的主旋律一直没有离开大陆,而且一直好像似乎有意地在回避海洋。

馆长:那是近代。

主持人:事实上我们看实际上中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文明这个东西一直像海浪一样拍击着这个大陆,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重新认识这个隋唐大运河,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角度,它是对外交往。也就是说隋唐大运河这个将近一千公里的这么一个人造的一个人工运河,大大的缩短了中原和我们西北地区同海洋的距离,同时也是大大的拉近了海洋同我们中原。

馆长: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距离。

主持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隋唐大运河的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小片:盛唐时期,各大名窑的中国瓷器,浩浩荡荡地通过运河,辗转反侧走上了通往国外的的海上“瓷器”之路,运河促进了中外贸易交流的实现,给大唐盛世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纪实:

主持人:这件琉璃悬胆瓶吧,这个显然是一件外来的东西。

馆长:外来东西,大概是,应该是欧洲那一带的。

主持人:这是在我们运河也是。

馆长:运河出土的。

主持人:哪一个时代的?

馆长:我们认为是唐代的。

主持人:这个是绿玻璃加白玻璃,这个造型这么完整的琉璃器,这个镜子应该是唐代的。

馆长:从纹饰上看是唐代的。

馆长:中国是最强盛的时期呢,应该说是两汉和唐宋,两汉时期呢,发展了往西去的丝绸之路,然后唐宋呢,就是它的强盛时期呢,就是主动把水路打通,走向世界,这个那么唐宋要打通这条出海口,要把这个唐宋时期的强盛送到世界各国,它就必须有,必须有这个隋唐大运河来做它的等于是它的,应该说是它的一个先决条件吧,那么隋唐大运河我就认为是隋代成全了大唐盛世。

主持人:就是隋炀帝自己没享受到,而且还可能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像史书所说的那样成了一个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社会动乱的引火索。昏君,但他真的是由于他而造就了李世民的功绩。

下一页:解开运河废弃时间的历史未解之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宋依丹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