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隋唐大运河:沉睡地下的中华海洋文明
2009年01月20日 10:0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小片:遗留在古书典籍字里行间的隋唐大运河不再缄默。淮北、宿州这三次运河考古发现,揭开了一个沉睡在地下数百年的运河博物馆。

纪实:

主持人:这个是青铀,隋的了,这是比较早的了吧

馆长:对,这是隋代的。

主持人:就运河现在发现的文物,真正属于运河文物的应该最早只能是隋了。不可能超过。

馆长:对,它是605年开掘的嘛。

主持人:这个青釉罐挺漂亮的。

馆长:俯莲,莲瓣朝下。

主持人:下面是仰莲,上面是俯莲。

主持人:这个据说隋炀帝一共有三下江南,是吧,三下江南,每一次来的时候,都是浩浩荡荡,在这个汴河上。

馆长:200里,船队200里。

主持人:不知道多少人要吃要喝,要吃喝都得有东西来装上,就是要有一个盛器,盛器,沿途肯定都是沿途的百姓,地方的官员来准备这些东西,所以这条运河你们在考古发掘中间会发现那么多隋代的瓷器用具,是不是和这个有关系。

馆长:是的,《隋书》记载隋炀帝下江南的时候,船队列了200里,另外当时就是令500里之内,皆来献食,全部要来献吃的,献吃的就要有容器,要有酒,有装酒的,装汤的,装粮食的,装菜的,然后500里以内呢,就太多了,《隋书》记载就是说,“将发之际第二天”,将要开拔的时候,“多弃埋之”,就是把它丢弃了。

主持人:就是今天这顿晚饭我比如停在柳江这个地方,然后柳江周围500里的地方来献食,明天一大早我就开始往宿州走了,那么你们来献食的时候,东西肯定吃了,没吃反正也都放在这个地方,你不可能再带着盆盆罐罐的东西再500里回去。

馆长:下一站还有嘛,就丢了。

主持人:这些碗啊盆啊盘啊就丢了,丢在运河里头。

馆长:对。

小片:在宿州文物管理所的小院里,有一块在隋唐运河考古挖掘中从堤坝上发现的残碑。石碑的每个侧面都有一些地名,它在当时就是一个翔实的运河交通指南。

嘉宾:这个在,实质上它是在隋堤上。运河,开凿了运河以后,运河的南堤形成一个御道,像御道一样,形成一个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的东西,这个就是反应了当时它的运输的一种发达。

串场:这块残碑佐证了在唐宋年间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另外有史料记载:唐宋年间,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开发和利用。运河的疏浚、扩建工程一直没有间断过。淳化二年六月,汴河的一段河堤决了口,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去视察,步辇行走在泥淖中,十分的艰难。宰相、枢密院使等等大臣连忙劝阻回驾,宋太宗却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于是下令调步卒数千来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势稳定之后,他才回宫。由此可见,大运河不但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泰民安的生命线。

小片:交通的便利,必定促使人员的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唐宋年间,运河还成为了一些城镇的催生婆,宿州就是因运河而生的城市之一。

主持人:我们看很多隋唐的一些历史的记载,包括古人他们写的留下的诗文,很多都要从这来来回回往返几次的,像白居易好像就从这往返过好几次是吗?

嘉宾:对,白居易,苏轼,好多大的文学家,诗人,都是从这个地方通过,而且有很多的诗作。

主持人:白居易好像还在咱们宿州这个地方居留过。

嘉宾:白居易他的成长期事实上就是在宿州渡过的,在宿州前后有二十多年。

主持人:在宿州有这么长时间?

嘉宾:对,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宿州。就是以前在唐代,属于符离县,他的非常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这个唐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就是描写的古符离的风景。

小片:过去我们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想象置身于古汴京运河沿岸的市井生活:隋堤垂柳、拱桥路人、街头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还能从这些运河码头遗址里出土的各种文物上,体会当年运河周边的风土人情。

纪实:

主持人:这还有生活用品,这是一把骨质的透雕的一种古箅。

嘉宾:这个纹饰制作得非常细腻。

主持人:很漂亮,有花,有鸳鸯,还有什么什么动物,还有一些小瓷雕的东西,这个是一个小娃娃。

嘉宾:这个是宋代的一个瓷塑,它应该说是非常细腻的,包括它这个皱纹,包括它衣服上的褶皱,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包括衣服上是绸缎,上头还有一些花纹,左手执这个牙板,是一个击乐俑。

嘉宾:这个应该是恐怕反应当时宋代的时候经济非常发达,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比较丰富,当时在一些,当时的一些娱乐场所,有一些艺人,在表演,就反应这些现象。

下一页: 沉睡千年的盘碗竟然“瓷烧美如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宋依丹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