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曾国藩 平定太平天国成就李鸿章
李鸿章少年的求学经历,对他纵横晚清的政治舞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受到江淮地区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影响,他身上既有中原人的大气、敢作敢为,也有南方人比较务实、精明能干,甚至有些油滑的特点。这使他后来既能笼络一大批有识之士,周旋于清廷与官场之间,也能够用带点痞子腔的手段应付那些如狼似虎的洋人。但是,对于当年刚刚考取进士的李鸿章来说,人生的道路还尚未真正起步,性格和气质也有待于磨练和升华。至于他后来的平步青云,还要得益于一位恩师的引导和栽培,这个人,就是他一生的风帆,湖南人曾国藩。
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人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枭雄。如同管仲与鲍叔牙,萧何与韩信,他们亦师亦友,相濡以沫。两人的相识,还要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说起。虽然资质平平,但李文安却能慧眼识人,一眼看出与自己一同中进士的曾国藩是个雄才大略之人,便有意与之交好。李鸿章22岁时,考中举人,父亲便带他来北京拜见了曾国藩。这位少年才俊的诗文和才学深得曾夫子的赏识,后来,李鸿章正式拜在曾国藩门下,并在两年后如愿考中了进士。
1847年,李鸿章考中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很快,他就厌倦了这里无所事事的生活,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在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在1851年爆发。朝廷的“绿营军”不堪一击,只得借助民间力量来“平乱”。曾国藩此时被派回湖南组织团练,结果他的湘军在战斗中屡建奇功。这自然大大触动了空有一腔抱负的李鸿章,据说,他找到了时任工部侍郎的安徽同乡吕贤基,怂恿他上书朝廷。
嘉宾:吕贤基是道光非常宠爱的股肱之臣,跟曾国藩可以相提并论。吕贤基很喜欢这个家乡的后辈,而且李鸿章的文笔非常好,进京时候,他的《入都》诗十首,当时在仕子中传唱。因为李鸿章自己不能直接上奏,他跟吕贤基说了一大通,吕贤基说这样吧,你帮我起草一个奏章,他晚上可能约会下棋,都是文人嘛,一帮清客,李鸿章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因为他知道他的老师已曾国藩经回家去办湘军了,他就把他老师办团练办湘军的心得写一通,就是我要在家乡要拉起支队伍,用吕贤基的口气,然后弄上去以后,因为他的老师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入世的,就是关心民间疾苦,他临离开北京前的上书是《备陈民间疾苦书》,他回家是要有一番抱负的。道光很勤奋,四更天就上朝了,上朝一看这个太好了,马上把吕贤基喊上来,说你就回家办去吧,吕贤基是一介书生,李鸿章熬了半夜早上磕睡咪咪地跑去一看,他们家里哭成一团,然后吕贤基一把抓住他说,你小子害我,我要把你跟我一块回去,这是《异辞录》上面的记载。然后他们师生二人就回来了,到了舒城以后,吕贤基还没拉起多少人马,太平军胡以晃大军压境了,吕贤基毫无办法投水自尽了,李鸿章也准备跟着投水,他的一个家人叫刘斗斋拽着他,你小子发什么混,你赶紧回家,到你那个磨店老家赶紧去拉队伍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李鸿章就跑了,当时李鸿章这种气节品行肯定有人有微词,但是在当时,他的举动也很明智。
回到老家之后,李鸿章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团练。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以一介书生带兵,虽然取得了一些战功,但仍吃尽了苦头。三年后,他的父亲李文安在战局僵持中抑郁而死,他自己也在官场的暗斗中被打发回家,结束了失败的团练岁月。
1859年1月,走投无路的李鸿章来到了同样处于低谷的恩师曾国藩身边,开始了他湘军幕府的生涯。
嘉宾:他写了一封信,想请曾国藩收容他,当时也有一些幕僚说这个少荃(李鸿章的字)智大才高,是不是把他收来以后大材小用?曾国藩说他是自己的门生,很希望李鸿章过来。那个时候曾国藩在三河已经大败,刚刚打完三河之败,他的精锐6500湘军全军覆没,湘军悍将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都死了,所以他急需臂助,所以他还是希望李鸿章来,他知道李鸿章的文字特别好,他说:“少荃天资于公牍相近,将来炉火纯青的时候,青出于蓝也未必可知。”
来到湘军大营,李鸿章很快展现出机敏灵巧的才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巧改曾国藩奏折一事。
嘉宾:他来没几天,看到曾国藩的案上放着一个奏折,因为刚刚战败,三河大败嘛,曾国藩觉得自己很内疚,然后他就写臣,确实也是出事不利,屡战屡败,上负朝廷圣恩,下负三湘黎民之望。李鸿章一看不妥,一调,臣屡败屡战。一字之改,就把湘军这种宁折不弯的这种勇气,曾国藩的这种人格就提炼了。
主持:在这点上,他比他老师曾国藩,要灵巧一些,曾国藩相较而言太过迂实了。
嘉宾:曾国藩做事总是迂缓,不如少荃来得明快决断。曾国藩自己非常清楚,他自己的家信和日记里就这么说的。所以呢,他重用看上了李鸿章,就是这一点,就是补他的短处。
经李鸿章修改的奏折呈上之后,朝廷非但没有怪罪曾国藩,还大大表彰了他,这自然让他十分欢喜。但是老练的曾国藩也早已看出,这个年轻气盛的爱徒,优点和缺点一样的鲜明,对此,老师也自有一番训诫之法。
嘉宾:他经常就是目中无人,睡懒觉。曾国藩不行,他那个幕府里面,每天清早他就要在,因为就利用早上吃早饭的时间,吃完早饭他要交代很多事情,哪怕四五十个幕僚,上百个幕僚最多是三百多个幕僚,大家都在一个大院里,大家都蹲着,湖南人蹲着,稀饭还有咸菜,也没有什么,也是很困难,没有多好的军需,大家稀哩呼噜喝粥,然后馒头咸菜那么一吃。李鸿章经常是迟到或者干脆就躲觉,所以每次很多事要向他重复,曾国藩有一次特别不耐烦,再三催,李鸿章说他头疼不想来了,结果踉踉跄跄过来,曾国藩正颜厉色地带幕僚,就是他一声不吭,大家都不吃,他不吃他不动筷子,谁也不动,都是他的门生、门客,都等他。然后看了李鸿章进来以后看了他一眼,端起饭,一声不响,然后听到一片稀哩呼噜的喝粥声,然后喝完了以后大家都走了,他也想溜。曾国藩说:“少荃你坐下,为师有话和你说,进我门来唯有一个诚字,如果你再下去,那下面就是不要说了,请你走人。”李鸿章从此以后,知道老师对他,身教言教受益匪浅,后来他每天像老师一样早上起来练字,散步,踱步。
主持人:就这么一次好像就把他的性格整个给变过来了。
嘉宾:这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很有灵气,他知道,响鼓不用重敲,关键是点拨他。
在湘军大营的岁月,李鸿章跟在曾国藩的身前左右,虽然也有过一些摩擦和矛盾,但这位大儒的学问人格,还是让李鸿章的性格和气质完成了根本性的升华,这也意味着他的人生道路真正起步了。
1861年9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收复军事重镇安庆,他的弟弟曾国荃的重兵也打到了离南京不远的地方。太平天国阵脚大乱,他们一面固守南京,一面将目标转向了富庶的上海一带。这让上海的商人士绅惊恐不已,他们派出与李文安、曾国藩同年中进士的钱宝琛之子钱鼎铭,来到安庆求援。这一举动,给蛰伏多年的李鸿章带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机。
嘉宾:有一批绅商买办,要求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是我们这边的父母官,你应该派出救援的兵将,来解救上海的生民于倒悬之中,那么他们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愿意一个月拿出60万两赏银来给曾国藩。曾国藩很心动,他的湘军一直是经费拮据。
要就地求赏,这个赏银怎么办呢?所以他就要想办法,先找老将陈士杰讲不行,那个地方绝地,我去了都被围着,不干。他说我母亲老了马上就要去世了我要在家守孝;然后让鲍超,鲍超不行,鲍超不能走,他要攻坚战;让曾国荃,曾国荃说,我围着金陵打下来,我就是首功,我也不愿意去,无人了。晚上钱鼎铭跑到李鸿章那儿,他说年兄啊,他们两个父亲是同年进士嘛,李鸿章说你看怎么样,钱鼎铭说就像你这样就行,因为谈起来李鸿章意气宣扬,用兵之道谈起来侃侃而谈,他说就像你这样就行。有这么多钱,那李鸿章就说,那你明天要求要求,我就请缨。钱鼎铭第二天一早上,他又约定时间来见曾国藩,曾大帅就说你怎么办,然后钱鼎铭说我跟少荃先生商量了他愿意去,少荃说你看我怎么样,那正好曾国藩思虑半天,确实是最佳的人选了,无论从他的资力,历练,还是在当地人望,就是他拉起部队是不成问题的,然后他已经在曾国藩幕府,已经历练那么多年,炉火纯青了,所以曾国藩最后保举,皖、赣、浙、江,江苏,这个四省最肥的这个缺,因为去带兵,朝廷的意思必须要有地区实权,去了就是江苏巡抚,所以曾国藩一边让李鸿章组建军队,一边力保他做江苏巡抚最佳人选。
下一页:师夷长技以制夷
相关新闻
编辑:
刘春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