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
主持人:吴小莉
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入场的画面,在这个由1099人组成的"长龙"里,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和姚明一同做为旗手、来自四川的抗震小英雄--林浩,这个勇敢的9岁男孩儿,用天真灿烂的笑容感染了众多的观众。
有海外媒体评论认为,中国在奥运会开幕式中对四川灾区的独特关怀,更加提升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精神。
而在奥运会开幕四天之后的8月12日,也就是地震发生整整三个月的这一天,中国政府又公布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并且在8月24号奥运会的闭幕之前完成征求民众意见的工作。这个《规划》事实上是在多名院士的参与之下完成的。
而其实,在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一时间,中国工程院就有18名院士赶赴了灾区抗震救援,5月15号,中国工程院又紧急的设立了专门的课题,为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咨询建议,目前,一些方案已经相继的递交中央。
主持人:那个时候我们上书了多少方案,又是哪些重要内容被采纳了?
徐匡迪:直接参加的我们这个院士的座谈,咨询,提出建议的呢有一百七十多位,一百七十多人次参加,向中央呢提出了九个重大的建议的报告,应该说这些报告呢,都受到了中央高度的重视,在以后的一些措施里面,都已经采取了,那么现在我们正在研究的呢就是灾后重建的选址的问题,灾后重建新城是不是还建在这儿,能不能找一个比较即能够方便重建家园,又比较稳定的地质的地方,还包括这些公路都修在那个山脚下,很陡的山,那么将来这个山有点动静那泥石流就滚下来,然后道路就阻塞,所以到底是这些公路,水库,城市,乡村,应该选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徐匡迪告诉我说,关于选址问题的研究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而灾后重建的总体报告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出炉。不过在7月10号,中国工程院就重建的程序问题已经向中央政府递交了紧急报告。
主持人:这个7月10号的紧急报告,里面有没有这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或者您印象比较深的内容,比如我们大概也知道北川的这个重建的选址已经有大略的一些方位和方向,有没有一些现在可以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
徐匡迪:这个要由中央来决定,要最高方面来决定,因为选址是很复杂的问题,地形地貌的问题,水源的问题,因为人都是择水而居,北川有条水,青川也是有条水,汶川也是有水,没有川,人就很难生活,另外呢和它的这个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不是方便,比如他农田不能离得很远那里农民还是多数,现在还不能说最后选在什么地方。
北川县城作为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总理温家宝也曾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而老的北川县城将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建立地震博物馆。
而根据媒体的报道,奥运会开始前,北川新县城备选地之一的绵阳市安县板凳桥地区的测绘工作已经完成。不过由于近期四川的余震不断,新县城选址并没有最终敲定。
主持人:它是一个地震带,而且又是个断裂层的地方,如果只是北川移开了,其他几个川其实还是比较危险的一些地方。
徐匡迪:对,我们中华民族是比较苦难的,这个地方啊,中国这个地方要说地震带的话,从西藏、新疆,甘肃,云南,四川的西北,川西北,一直到陕西,到宁夏,山西,河北,到辽宁,都有地震,台湾是地震最多的,但台湾比较好,它在海底地震,岛体本身的地震比较少,震源也比较深,这个国情下面,可能还得研究,尽量在地震带上怎么样能够防止伤害,能够保证最小的伤害,但是让大家还能够生活生存下去,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我们国民的防灾意识。
徐匡迪说,在今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举办的首届院士学术年会上,地震灾害内容成为了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今后进行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中,社会公众防灾抗灾内容也将会得到加强。
徐匡迪:通过这次汶川达地震以后呢,电视台,媒体反复的宣传,我想中国如果是一个灾害多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经常举行防灾演习,从小学生就开始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如果发生了应该怎么跑,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通道,我觉得这些啊,都是亟待提高的知识,既不能老是处于惊恐慌张的情况下,也不能就是一味地就依靠地震预报告诉我,不告诉我我就没办法了,可能自我的防护和保护,还是这个社会上最基本的办法,当然从地震科学来说要努力攀登世界高峰,要加强这个预测预报。
编辑:
孙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