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奥运
嘉宾: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
主持人:吴小莉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被海外的媒体评价为:美轮美奂,惊叹世界,而承载这次盛宴的"鸟巢"更在这场声光幻影中,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由于"鸟巢"没有屋顶,人们曾经一度担忧,开幕式会受到降雨的影响,于是一些人开始提问,当初拿掉"鸟巢"屋顶的方案是否妥当。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爱庆,在2008年6月28号也在"鸟巢"正式落成的时候,也对媒体透露说,"鸟巢"在北京的赛后有可能增加屋顶。
当初,"鸟巢"的屋顶是在施工已半年之后才被决定被拿掉的,而这个重大决策,和2004年7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次"上书"分不开。那么,两院的院士为何"上书"会"鸟巢"屋顶拿掉;在"科技奥运"中,院士们又贡献了哪一些心力;今后在国家的重大决策中,他们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久前,带着这些疑问,我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有了一次相约问答。
主持人:院长好。
徐匡迪: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主此人:好久不见
徐匡迪:我在电视上老看你
主持人:我也老是关注您的消息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北京的奥运是讲科技奥运的,而且在2002年您当中中国工程院的院长以后,也在同一年跟北京市政府就签了一个合作协议,这个合作协议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们要贡献的是什么?
徐匡迪:就是在奥运的总体思想上怎么体现出科技奥运,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能体现在这个奥运的场馆建设,人员的管理,安全保障方面。我们不希望出现,就是整个奥运期间的这个反恐和反暴力的这个事情,因为这个世界总是不是很不太平,像慕尼黑的这个事情,是永远的奥运会的一个伤痛,应该讲,我们这个安全系统的这个科技人员跟院士是花了大的力气,那么,当然也有一些外国媒体报道比较多,在"鸟巢"附近已经有地对空导弹放在那,我想这个主要还是震慑威慑作用,这个不会用的,如果在这个地方发射导弹,那不得了,另外把运动员也吓坏了,比赛没法进行了,所以我想主要还是要防止各种恐怖爆炸呀,投毒啊这一类的事情。
徐匡迪说,院士们除了为奥运会的安保建言献策之外,还在奥运火炬设计、兴奋剂检查、食品安全等高科技投入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而在北京30多个奥运比赛场馆的建设布局和永续利用上,他们更是出谋划策、奔波忙碌。
徐匡迪:我们当时跟北京奥组委就建议不要建很多集中的场馆在某一个地方,你交通也困难,而且奥运会开完以后这些场馆干什么呢?所以我们就建议把奥运场馆尽可能地分散到大专院校去,变成大学的体育馆,国家是投资了,但是学校的这个莘莘学子受益了,其它有些体育设施,比如沙滩排球比赛啊,比如说这个垒球啊,这些都建成那种临时性的,有的在朝阳公园,建起来以后都是临时的铁架子,结束以后又换草地,又变成公园,这个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诸多奥运场馆中,"鸟巢"是最复杂、高新技术应用最为突出的项目。2003年,这个设计方案一经亮相,就以其新颖的设计、独特的结构,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
2003年底,备受瞩目的"鸟巢"开始施工建设,仅仅半年之后的2004年7月底,"鸟巢"因为没有通过奥运场馆"抗震设防"审查而全面停工。而在其停工之前,30多位两院院士已经"上书"国务院,对"鸟巢"在结构安全和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建议。
2004年8月3日,原"鸟巢"方案评审委员沈世钊等院士被急召进京,就"鸟巢"修改方案进行论证。院士们认为,"鸟巢"方案中的世界最大可开启、滑动式屋顶,由于其跨度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鸟巢"的结构无法承受屋顶高达3400吨的重量,于是建议先把"鸟巢"的屋顶拿掉,再把"鸟巢"的孔拉大。
主持人:您自己本身是钢铁冶金出身的专家,您是不是看到初期的建设的图纸,还是也会担心钢材有太多的问题。
徐匡迪:我觉得是用的多了,当时说从那个建设师,它希望那个钢材用量就像那个鸟巢那么密,就是像那个一个鸟巢的树枝那么密,这么密的话呢就带来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整个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要分析里面受力的情况焊接的工艺也复杂了,工期也会延长,钢材用的也多,自己重量也增加了。
"鸟巢"停工后,由于其修改方案迟迟不能出台,海外媒体也开始对"鸟巢"的工期产生担忧。而在此期间,中国本着"节约办奥运"思想,不断的调整"鸟巢"建设方案。
2004年底,经过半年瘦身之后的"鸟巢"重新开工建设,并且在2008年6月28号正式落成。
徐匡迪:现在你们看到这个是减少了十几亿投资,少用了几万吨,十几万吨钢材的这么一个结果,现在这个精简方案,我认为是保持了原来的建筑师的创意,和他美好的这么一种愿望,同时也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把它科学化工程化做得比较好,我自己很喜欢这个建筑,我认为它会成为中国的一个传世的一个建筑物。
相关新闻
编辑:
孙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