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独家稿件 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文道非常道》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 周四 20:15 重播:周五 14:15
解说: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没有名气,没有资金,坚持用小作坊式的理念,拍摄紧贴社会社会的纪实作品,前不久,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2008年首届华语纪录片节”,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小作坊式的电影节,好像这些获奖的纪录片一样,简陋但不乏意义,在香港发起这样一个华语纪录片影展,主办张虹自然有着自己的期待。
张虹:纪录片里面,我们谈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东西,可以详细的好好的就是研究一下,平常我们看电视,或者平常的激情片都可能没有谈到那些问题的。
《关爱之家》作为“艾滋病”的参与者
梁文道:奖颁完了,我们就给大家请来两位嘉宾,两位都是这次比赛的获奖者,一位是台湾新秀林婉玉,另一位就是很多大陆观众都很熟悉的艾晓明了。有趣的是一个新秀,一个老手,她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想拍一些平常我们看不见的人群。让一些平常没有声音的人,使得他们的声音被大家听见。
梁文道:这回看到你们二位的作品,我觉得都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给人的感觉,这不止是一个客观的纪录片,好像有一种很强烈的参与感跟一个投入感在里面。
当然艾老师,我觉得艾晓明你这几年的活动,我们大家都觉得已经让人很意外,你原来教中文系对不对?那是不知道为什么呢?在大家心目中,艾晓明好像不是教中文系的人。而是一个到处去搞运动的人,去搞事儿,闹事儿的一个人。比如说关怀这个爱滋病患者还有他们的权益,所以你就拍了这一套《关爱之家》。
你拍这个《关爱之家》的时候,你觉得你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参与者呢?
艾晓明:我先说前面的,就是我从2000年以后就开始教妇女研究。妇女研究,其实我们也是属于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我在比较一些教研室,所以我们发展一些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很重视研究当代文化、通俗文化、和视觉文化。
梁文道:嗯。
艾晓明:所以学校也鼓励做多媒体教学,其实这样是我开始拍纪录片的一个契机。
梁文道:噢。
艾晓明:那妇女研究本身它也关注的面也很广泛,文化研究都是关注当代生活和当代的经验,妇女的经验。所以这些也促使我去用纪录片,用摄影机去记录我们这个妇女生活。因为我们以前教书那时候用一些国外的纪录片,但是我就是总是觉得这个。
梁文道:欠缺了什么。
艾晓明:对,有距离,所以当我开始用录像机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其实可以用本土的经验!本土的纪录片来填补这个教学的空白。
梁文道:所以就干脆自己也拍了?
艾晓明:对。
梁文道:那当初是什么让你觉得干脆自己拍呢,是觉得人家没拍到你想要的?
艾晓明:因为我刚开始,是邀请胡杰老师来放他的作品,那他放出了,就是《寻找林昭的灵魂》以后,我觉得这个影响力很大,就是视觉媒体表达的力量比文字概念的力量,那个感染力更直接,对学生会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比如说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个概念,他不见得走出这个课堂,一个小时以后,他会改变。
但是我发现常常看了一部纪录片以后,走出这个课堂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他了。就在这一个小时里,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梁文道:就影像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它的感染力?
艾晓明:一个是它的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我觉得我可以做这件事。
纪录片给我们直接的经验
梁文道:对,这就是你刚刚说影像的感染力,就是你亲眼看到一个小孩子,很可爱的小孩,他对着镜头说,我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像我们平常说,文字上、书上,你可以教书,你可以讲很多的。就是说爱滋病患者是一个普通人,你可以讲很久这番话。但是你听着一个病患的小孩,他自己这么说的时候,那个力量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不是这样?
艾晓明: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直接的经验,其实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有我们的记忆是非常依赖于这个直接的经验的。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中和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是有一点隔绝。常常学生是通过概念来想问题的,他不是通过经验来想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记录片它这个,通过直接的视觉表达它带来的冲击就是让学生直接的看到了,一个生活的状态,社会的状态。
梁文道:看完你们两个的作品之后,我有个感觉就是,以前在华语世界的纪录片里面,大家的想法是比较保守的、传统的,那个传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去拍一个事件或者拍一个人,或者拍某一个题材但是我们希望尽量客观。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那个事情最好就不是说,一个仍然在发生中的事情,甚至是,不要影响的太多。
可是现在我觉得越来越多的就是纪录片的人采取的一个态度是介入型的态度,对一些社会运动也好,这个社会事件也好,比如说我觉得艾老师的作品,就给我很强的那种介入的感觉。那你这个作品也给我这种感觉,当然是不是让你待会儿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
下页内容:《中原纪事》、《关爱之家》坦白被掩盖的“艾滋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