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中国暴力劫机第一案 罪犯18年后被枪决
2008年07月19日 11:27凤凰网专稿 】 【打印

从法制认同到价值观认同

1983年的卓长仁劫机案,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震动中国大陆的一件重要事件。这件案件一方面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国人众所周知的“严打”政策;另一方面,自这个事件后14年,直到1997年两岸首次遣返劫机罪犯为止,劫机飞往对岸成为了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一桩严重犯罪行为,并且14年中屡次出现。

回顾往事,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看似偶然的事件,会带来一些历史改变的契机,尽管这样的契机会未必见得能够在当时出现。

卓长仁劫机案以及后来许多次劫机犯罪的出现,最终促使两岸尤其是台湾当局下定决心,政治首先要以民生为福祉,劫机行为作为犯罪行为,决不能再得到鼓励。

20世纪后半叶的多数时间中,两岸之间通过一种破坏性的规则来相互制约。而海峡两岸都出现过政治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

但是,改革开放和几乎同一时期台湾社会的逐渐宽松,给了两岸一个建立价值观认同的机会。

法制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基础,这是因为在任何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法律之精神首先能够建立一种公平正义的内部环境,促使社会稳定和繁荣。

同时法律精神也能够建立一种良好的对外形象,促使外界形成对本地区基本秩序的信任感,并进而推动本地区的发展。法制首先是一种理性和标准的建立,只有统一标准,才能真正将人民的基本权利置于一切之上。在法制的精神下,两岸中国人有机会能够平等对话,能够把血脉和文化的渊源,通过理性精神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从而更好地建立民族信任。

劫机现象的最终消失,确认了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任何现代制度,可以允许意识形态分歧存在,却决不能允许违法犯罪行为以假意识形态之名肆虐。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逐渐认识到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支撑中国人克服艰难险阻,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只不过从两岸遣返劫机犯的事件中,更加典型地体现出来而已。两岸中国人今天都相信,法律精神是中国现代化的保障。

有法制认同,才有价值观认同。改革开放30周年,是海峡两岸逐渐摒弃意识形态恩怨,相互了解,最终建立信任感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民族、血缘和文化之外,两岸还要找到一些基本的现代化同类项。

因此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怀念中,我们不但要纪念那些伟大的时刻,也要记住那些改变了当时,更改变了之后的时刻,甚至是使人们回忆起来还会感到一丝痛苦的时刻。

周庆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往期精选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文革的回光返照

疯狂的“倒爷”: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

王仲案:改革开放第一案

改革开放30年:步鑫生改革旋风

“严打”在1983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