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倒爷”: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
2008年07月17日 14:05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相关标签: [腾飞中国] [改革开放] [倒爷]

随着价格双轨制的消失,“倒爷”这个说法也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正是这批人不自觉的努力,冲垮了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流通体制和价格管制体系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倒爷”是值得书写的群体之一。就是这些数以百万计的个体户、倒爷、小作坊、集体工厂以“蚂蚁雄兵”的方式,推倒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堤防。

20多年过去了,曾令计划经济下流通体制坍塌的“倒爷”,也已经成为一个过往时代的名词。

但直到今天,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倒爷”这个词说起来似乎依然不是那么的褒义。事实上,这些人恰恰是改革开放之初最善于抓住商机的那拨人。

年近50岁的温州商人林文和就是其中之一。“从倒木材,到倒地皮,再到俄罗斯倒服装,我算是把'倒爷'当了个遍。但'倒爷'毕竟不是个事业。”林说。自从1998年在俄罗斯的几次失败经验之后,林彻底安心在温州办起了实业。

疯狂的“倒爷”

林文和的“第一桶金”源自一张批条。

1979年后,国家实行原材料价格改革,许多产品的国家统配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抬高,比如原煤价格从每吨14.52元提高为32.32元,统配水泥由每吨40元提高到90元;而另一方面,国家也允许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可按市场价格出售。

这就形成了“双重价格”,也就是所谓的价格“双轨制”(国家统配价和市场价同时并存)。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价格比国家统配价时常会高出一到两倍。“双轨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给那些“倒爷”们带来了商机。

林文和的一个亲戚在湖南某县政府任要职,林从这个亲戚那得到了一张一次性木材采伐批条。利用这个批条,林开始了木材的倒卖生意。那个时候,湖南的木材大概在两三百元一立方米,而到了浙江就卖到了七八百元一立方米。

批条只能用一次。但在那个双轨制的年代,利用手中资源倒空卖空,已经心照不宣。精明的林文和便用第一次赚取的利润疏通关系,也因为当初林那张批条的深厚背景,林与湖南当地的木材管理站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打通了木材买卖通道。

而后,林文和的视野逐渐扩大,他又把目光从木材转移到电子产品--一种两喇叭的录音机产品。林文和回忆说,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甚至把两个木头盒子外边包上一层钢丝网,都能够以录音机的价格卖出去。

在那个时代,火车硬座、麻包袋几乎成了“倒爷们”共同的道具。据说温州美特斯邦威老总在用200万元做大一个品牌之前,也是用麻包袋装着布料蜷缩在火车硬座底下跑买卖。而林文和同样是大包小包地扛着产品在火车上挤来挤去。这些倒卖行为在当时被命名为“投机倒把”。

1986年,受价格管控的影响,彩电生产量大滑坡。1988年,国家允许各地浮动20%,这又吸引了林文和这些“倒爷们”的目光。但一年后,国家为了制止“黑市交易”,再度控制流通体系和价格,导致“生产和需求”同时萎缩。

此时,林文和又将目光投向了刚刚建省不久的海南。那是中国地产的一个癫狂时代。“一个楼盘,一楼签合同买进,到四楼就卖出去了,接着就是点钱,晚上就数小费了。”林回忆起当初在海南倒地皮的事依然很兴奋。

据说某地产大佬的“第一桶金”也源自一张批条。1988年,他将某中央机关给其筹建海南下属机构的经费--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总,这位老总当即拍出了30万元。后来地产圈也开玩笑地把他称为“倒爷”。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分析说,上个世纪80年代,“官倒”是腐败的主要表现,其主因是价格双轨制。“官倒”主要是通过“走后门”“批条子”,利用价格差行贿受贿、投机诈骗、倒买倒卖。

于是,“打击官倒”成为1989年廉政的一个口号。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回忆说,当初为了铲除“官倒”,中央决定价格并轨,价格并轨后没有差价。只是当时的价格改革的条件实际上是不具备的,一时间的抢购风潮,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后来,随着价格双轨制的消失,“倒爷”这个说法也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1997年3月,刑法中取消“投机倒把”罪。只有未被取消且暂行了20多年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偶尔还是会像幽灵般溜出来让人们再次领教“投机倒把”的含义。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