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倒爷”: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
2008年07月17日 14:05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相关标签: [腾飞中国] [改革开放] [倒爷]

奔向俄罗斯

在国内遭受打击之后,很快,“倒爷”们把目光转向了国外。

“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上世纪90年代,这类极富煽动性的说法在国内广泛传播。林文和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进军俄罗斯,当起了“国际倒爷”。“当时大包小包的,就和逃难差不多。”林文和这样形容自己当初的形象。

事实上,与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等地,中俄边境贸易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相当兴盛,许多村庄几乎村村都有人在俄罗斯做“倒爷”,回来又走,走了又回。当地人至今念念不忘当年“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的“盛景”。

也是在这个时候,在北京,有“国际倒爷后仓库”之称的秀水街,逐渐成为中国与东欧相互了解的重要通道。那个年代,北京人曾亲眼目睹过俄罗斯商人席卷秀水街的采购狂潮,于是,胆大和聪明的一些人便试着也奔向俄罗斯。

20多年来,北京通过这条小街的民间贸易,不自觉地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商道。而那些抓住了机遇、冲破了旧经济体制的“二道贩子”,后来统统在王朔的笔下被尊称为“爷”,作为一个极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称呼为世人耳熟能详。

北京经满洲里至莫斯科的铁路全长9000多公里,国际列车每周对开一次,运行六天六夜,这趟国际列车就是那些国际“倒爷”的主要交通工具。而这条线路在“倒爷”们的眼中,熟悉得如同回乡的乡间小路。“这是条伟大的铁路。”林说。

一位北京的“倒爷”回忆说,开始的时候,从北京上车时限制重量,一个人只能带38公斤的货。后来好多人生意从零售到批发,销货量越来越大,大家开始直接包车厢。“我最多的时候曾经买断一列车厢,整整17个包厢。”这位倒爷说。

林文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会儿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火车,每一个包厢都被货物塞得满满的,倒爷们几乎全都是买下整个包厢,除了留一个铺位睡觉,货从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连窗户都遮得严严的。

列车一进俄罗斯境内,每到一站,“倒爷”们就拎着皮夹克、羽绒服等蜂拥而下,而在站台上早就挤满了等待抢购的俄罗斯人。“生意火爆得难以置信!那么多的货,倾刻之间就一抢而空,我都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销到什么地方去了。”林说。

这些“倒爷”们都挣了大钱,这些传奇经回国后的“倒爷”们口口相传,极具煽动效应。一时间,中俄边境,掀起了全民搞边贸的高潮。从最初的黑龙江“倒爷”、北京“倒爷”,发展到后来主要以福建和浙江的“倒爷”为主。只是,个中艰辛只有这些国际“倒爷”们自己知道。

毫不夸张地说,中俄民间贸易的线路,就是他们用汗水乃至血水杀开的,其间的故事惊心动魄,当事人回首往事心情也异常复杂。“那时这条铁路沿线的每一个小站都充满了躁动、激情与恐惧。”林文和说。

在倒爷生涯道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们,几乎都遇到过抢劫,也有人送了命。

“我有两回被人袭击,第一次抢匪向我喷射瓦斯,泪眼迷离间我掏出手枪,抢匪一看我带着枪,吓得落荒而逃,临走时还没忘了拽上我一件皮衣。”一位北京“倒爷”回忆说。

据说在俄罗斯最大的中国货市场莫斯科市阿斯太,虽然外观简陋,但租金奇高。由两个废旧集装箱上下搭建的店铺,年租金和各类“好处费”“保护费”,总共在50万人民币左右。不过比起生意的利润,这些“打发俄罗斯人的小钱”已经不在“倒爷”们的算计之内。

生意做大了,钱也赚得多了,艰难的是要将挣回来的钱带回中国去。查没中国商人携带的美金便成了俄罗斯海关的重要任务。因为那时候,火车是惟一的渠道,“倒爷”们只能冒险将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美金随身携带回国。

于是,每次进出俄罗斯,都成了一种狂欢似的宣泄。列车一进俄罗斯,进入餐车就餐的都是中国“倒爷”们,因为每到一个俄罗斯的车站,货物都会立马脱销。而列车一出俄国边境进入中国,“倒爷”们又都松了一口气,“回家真好!”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