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的介入,对舆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贞文女学堂何以能够起死回生?晚清民间报纸拥有多少言论空间?它对官方决策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第二个层面就是报刊舆论的形成。那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社会里有所谓邸报。这个邸报它主要就是刊载上谕奏折和这个官方的任免通知吧这一类的内容。和现在的这个报刊的性质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近代化的报刊的出现和我们刚才讲到的女子教育和不缠足的情况一样,它最初呢也是由传教士开始的,到后来才有中国人来自己办报。那么这种民间报刊它的数量后来在逐渐增多,应该说到20世纪初期,这个民间报刊它已经成为报业的主体。
当时还是有官报,这个官报就是京报,所谓京报它是延续了邸报的传统,基本上还是一个官方文告的汇编。那么除了这个京报以外,还有一些清朝政府的各个部门或者是一些地方官员,他们所办的报刊。这类报刊都可以归入这个官报系统。那么与官报相对应,由民间人士主持创办的民间报刊,那么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开始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特别是在上海民间报刊特别的集中特别的活跃,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当时有租界地区吧,而且所谓租界它是享有这个治外法权的。这样就使得这个集聚在租界里的那些上海的这个报纸,民间报刊他们具有相对的言论自由。比如说像《申报》啊、《新闻报》啊、还有《东方杂志》呀,在天津也有很著名的《大公报》,在北京其实也有不少的报纸,那么即使天子脚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民间报刊力量的生长,而且这些这个社会上的人士对这个报纸已经非常的重视。把它看作是舆论之代表,就是认为它是代表天下的公意在发言。
那我先想以这个惠兴之死在北京引发的这个募捐活动作为一个例证。那这里边起了一个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北京女报》,这个《北京女报》的主编她是张毓书,那这个报纸的宗旨它说明了是以“开女志”为宗旨,所谓开女志就是要提倡女子教育,它是1905年8月创刊,不到半年它就碰到了惠兴自杀的事情,那么惠兴殉学里边所包含的提倡女子教育这样的一个内涵是和《北京女报》的宗旨相吻合的,所以张毓书她在这个报纸上呢就对这个惠兴的事迹做了大力的表彰。
那么她首先是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哭述惠兴女士殉身节略》这个所谓“节略”它是把这个申报上刊载的《惠兴女士为女学牺牲》这个文言文把它改编成了一个白话文本。所以把惠兴的事迹在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广为传扬。那接下来就是由她的母亲发起,在北京的这个陶然亭为这个惠兴举行了一个追悼会。当然张毓书她的目的并不是只是为了单纯的纪念惠兴,她还有更实际的考虑,要成全她的志向,那么使得这个她所创办的女学堂能够继续下去。这也就成为张毓书她所努力的目标,因此这个张毓书决定仿照西方和日本的这个慈善会的做法要发起募捐。这个活动也是由《北京女报》发起,得到了当时这个社会各界的响应,那么募集到的捐款也足以保证杭州的这个贞文女学校能够起死回生。动员民众,共商义举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报纸确实是显示了强大的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凝聚力。
那同样在胡仿兰的这个案件中,这个报刊也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胡仿兰被逼自杀的这个报道,其实是在她死后一个多月才在上海的这个报纸上出现的。而且这个报道呢,它是以通讯的形式就是写的文情并茂,这个对细节的描述很详细,是一个长篇的报道。这个通讯以及后来的后续的追踪报道在当时的很多的报刊里边都刊载了。这样的一些报道评论显然是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的压力,所以当时的这个两江总督端方那么他也是经过了报纸才知道了这个事件。那么他做了批示,要求下级官署来查办这个案件。从这个批示也可以看出来,就是说当时的很多官员呢,他实际上也必须是借助报刊来了解民情和民意,而且他为了回应这个报刊的责难,为了疏解这个民愤,那么他也必须把自己的批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那么来针对这个舆论作出公开的表态。可以说这个官员,他把报刊也作为一个和民间社会对话的一个通道,所以我们说这个晚清报纸这种舆论监督的力量它使得官府在办案的时候也必须有所顾忌。这个是就胡仿兰一案的来讲。
那么秋瑾的情况也差不多。秋瑾被杀以后,首先也是上海的报纸对她的遇难做了非常详细的连续的报道。那么我下边讲的主要是《申报》的情况,这个主要是因为《申报》它在上海是一个影响最大的报纸。那么《申报》在秋瑾遇难三天以后就开始追踪报道,而且这个报纸的态度,它是由最初的相对的客观中立,逐渐增强了质疑官府的声音,甚至最后是达到了一个可以说与官府抗争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那民间报刊对秋瑾遇害应该说是始终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所以呢在这个报刊中一致的声音都认为这是一个冤案。那么《申报》也是站在这种质疑官府的立场上,而且它采取的是一种步步紧逼,这个一条一条反驳官府的这个,它的公布的所谓的罪行,站在一个很坚定的维护秋瑾的这个立场上,所以它始终认为秋瑾就是无辜被杀。
比如说当时官府提出的一个罪证就是所谓秋瑾在这个大通学堂里边藏匿了枪支,那关于这一点呢,虽然官方认定这个就是她组织武装起义的一个罪证,但是从《申报》的质疑来说,他们认为,在学堂里的这个枪支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官府后来捏造,这个是不清楚的。而且他说就算这个枪支是秋瑾她们购买的,按照当时的规定,体育会或者是兵操,它是允许购置枪支的,所以也不违法。所以枪支并不能作为秋瑾的罪证。
所以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晚清的民间报纸它的这种监督的功能,已经是开始产生了巨大的效应。晚清的民间报纸已经拥有了一种独立的言论空间,已经成为了可以和官府,官方的力量相抗衡的一种势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