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09年9月26日《世纪大讲堂》节目:解放战争的历史启示:政治变迁
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今天,当我们尽情的享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幸福感的时候,我们的思绪不能不回到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壮丽诞生的那一刻。而为了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实在付出了太多太多。从1945到1950年的中国国内战争,是近现代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有哪些奇异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来思考?而且从政治变迁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反省和回顾这样一场著名的国内战争?有关这些内容,我们非常容幸地邀请到了著名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先生。
已近耳顺之年的王树增,十几岁就开始了军旅生涯,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作家班。作为一名作家,王树增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每一部都很有分量。他的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以及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大奖。2009年推出力作《解放战争》。
王鲁湘:今天做这个选题呢,我本人感到非常地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要谈的这几年的战争,正好是我们父辈的战争,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我父亲是从新四军跟黄克诚的第三师渡海最早到达东北的。
王树增:对,1945年。
王鲁湘:后来再从东北牡丹江一直打到南方,那么这场战争我们父亲等于是一个全程的参与者。那么今天我非常容幸地能够听到王树增先生来跟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段战争,那么王先生您本人是不是一直就是从当小兵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脱过军装。
王树增:是的,40年了吧。
王鲁湘:那么您从一个职业军人的角度,当然对战争的题材会有所偏爱和钟爱,我们刚才介绍了,您写的都是一些大的战争,而且每一部作品都非常地厚重,那么会不会有人说,您作为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现役的军人,来写这场战争是不是会有某种历史的偏见。
王树增:我想我是个军人,但是呢从写作角度衡量我是个作家,优秀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你的作品能够得到读者欢迎的话,只有一个前提,就是你有独到的见解,我写战争并不是来赞美战争,只不过就是说,我们回顾过去中国走过的历史,能吸取哪些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来关照今日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王鲁湘:对,那么您的书名叫做《解放战争》,那么我们知道我们学过历史的,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好象更客观一点的一个正规的称谓,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但实际上这个称谓的话呢,仍然是一个党史的称谓,还不够历史,不够客观,因为可能更客观,更历史的称谓的应该叫做是当时候的国共第二次国内战争。是不是更准确一些。
王树增:对,应该更准确一点。它是一个典型的内战性质的。
王鲁湘:而且是两支党军的作战。
王树增:而且还很显然,它作战的目的只有一个,夺取政权。
王鲁湘:夺取政权。
王树增:那一方是保卫政权,他这个性质很清楚。
王鲁湘:那么为什么后来在我们一般通俗的称谓中间更多的用了解放战争,用了解放这样一个定义呢。
王树增:解放是我们共产党一方的说法,这个据我所知,国民党军战士把我们称之为解放战争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称之为戡乱战争。他就是平定社会,是这个意思,我想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它名词必然是不同的。
王鲁湘:那么您在写这一部书之前,一定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那么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查阅60年以前的这场战争的时候,是不是在史料上头已经足够地开放。
王树增:已经足够开放了,这一点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们现在回顾那场战争,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保密之处。
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是值得史学、军事学、政治学共同研究的战争,这是令新中国壮丽诞生的战争,国庆六十年之际,军旅作家王树增做客《世纪大讲堂》,连续开讲《解放战争的历史启示》。
王树增: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60年前,那场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那场解放战争。就其胜败结局而言,我认为用单纯的军事观点是解释不通的,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共两党曾经在重庆就是战是和,举行过谈判。谈判的时候蒋介石他个人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点,因为经过八年的抗战,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员,他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没有人怀疑他,是这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的元首地位。让他感到更自信的是他的军队。我们知道在抗战的过程当中,国民党的正规军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的支援,所以说在抗战结束的时候,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将近五百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况且装备非常精良,他的主力部队全是美式装备。他的几个主力军连士兵的鞋带都是美式的,而且要知道,蒋介石可是名副其实的三军统帅。他有强大的陆军,他也有相当规模的海军和空军,他的海军和空军是具有实战能力的。
首播: 星期六 14:05—15:00
重播: 星期日 08:25—09:20 23:30—00:3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