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新”在何处?能否根治看病难、贵?
2009年05月27日 11:20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公益性、低成本、高效率,民众对新医改积累了太多的期待,如何防止出现政府买单的市场化?怎样用最低的成本保障民众健康?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国际上,各个国家控制成本比较好的国家,通常使用的是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因为医疗,它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提供的这个服务太复杂,而且不确定性非常大,所以你购买服务,实际上控制的是,我们所说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你很难控制,太多了,你买不完,而且医生可以造出来,对不对,你给他的激励机制,那么他还可以造出来,这个病明明是普通肺炎,你按病种付费,我就给你升一级,变成病毒性肺炎,就是我总能有招来对付你。所以为什么直接提供服务会更有效呢?其实直接提供服务,你是换了一个市场,因为我们经济学上都是找交易成本最小的,把交易成本内部化或者交易成本最小的,那么你服务的市场太复杂,你没办法控制,没办法购买,那么你反过头来看,要素的市场,也就是投入品的市场,对于一个医院最大的投入品其实是医生,人力资本是最大的投入品,然后就是设备,大楼,这些设施,而投入品的市场是有限的,是可控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国家现在都在走向办医院,直接提供服务,这是其实找了一个交易成本更小的方法,更可控的方法,你把投入品的市场给控制住了,那么实际上你就把成本给控制住了。所以我觉得,尤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得警惕我们会变成所谓政府买单的市场化,因为政府在大量投入了,那么如果大家都是来想分一羹,而不是把这个钱变成老百姓的福利,可能老百姓就得不到好处。

我觉得这个,美国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训,就是它在1965年建立了穷人医疗保险和老年医疗保险以后,它的医疗费用就没有办法控制,因为是政府在买单,而医疗服务的市场是一个市场化的,它很难控制住费用,其实美国政府想了各种招,包括像按病种付费这些,都是当时美国政府想出来的招去控制费用的,但是控制不住,那么我们最近做了研究,也发现,我们中国在2008年大面积地推广城镇职工的医疗,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以后,我们在门诊费用,就是门诊的就诊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我们住院的比率是大幅上升,几乎翻了一番,城乡都是这样,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其实一方面当然了,是过去压抑的需求释放出来,另外一方面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保险上是保住院的,所以可能不能排除这么快速的这个增长幅度里头,有因为保险所刺激出来的额外的所谓诱导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是对资源的一个浪费,我们在下一步的实施中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控制住,如果控制不住,我们就会重蹈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覆辙,就是医疗费用不断地上涨,而难以控制。

这次医改我们强调公益性,公益性其实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我觉得这是我们认识的一个深化,因为对一般的领域,其实我们不要特别强调公益性,因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比如做衣服的,每个厂商他都会想办法用最低的成本做了衣服,然后老百姓根据他的需求用最低的成本买到他合适的东西,得到它的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是一致的,但是医疗不是。如果我们让医疗机构追求它的最大化,它就多开药,多检查,多治疗,那么它的效率就高了。但是对社会来说,宏观效率就很低。因为多吃药,不光是对老百姓费用高了,而且是损害他的健康,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们这次强调公益性,其实是更加强调的是宏观效率,是社会的总体效率,那么医疗机构的微观效率应该让位于宏观效率,但是我们也要保障微观的效率,而这个微观的效率应该激发医疗机构如何控制成本,改善服务质量,而不是做大,就是靠挣钱,靠做大提高服务的量,靠过度地提供服务来赢得它的效率。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公立医院或者一般性的医院的改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医疗机构它是个高资本密集、高知识分子、高科技人才、高技术、高资本,这样的一个领域,那么它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我觉得这次中国医改又恰逢我们赶上一个好的机遇,就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觉得给我们医改提供了最好的手段。因为医疗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问题,那么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信息化,它其实给你提供了一个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契机,所以我觉得我们医改既是改革又是发展,还要创新,如何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重构或者说创新我们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让它既体现公益性又能低成本,又要有效率。

信息技术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那么国外已经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国、日本、美国的退伍军人医疗体系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那么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将病人的信息、医生的信息、财务的信息,医院所有物流的信息,都能把它整合为一个大的信息管理的一个平台,那么这个时候它的管理人员可以时时监控医生的行为,医院的行为,病人的健康状态,所以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以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那么我个人认为,信息化它可能不仅仅是解决我们医疗领域改革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信息化也是我们探索中国模式的一个最佳的机遇。

那么我前面讲了1840年以后,其实中国文化逐步地走到旁边去了的原因,可能也是跟我们过去科学技术的发展跟我们文化的不衔接,因为中国文化其实是一个全面、整体、系统、和谐的认知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那么我们过去的科学技术来衡量中国文化或者中医,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你可能都会觉得它不科学,因为你是在一个点上,因为它是一个静态的,是一个片面的,是一个局部的,所以你都会说它不科学,但是信息化我觉得给中国文化的崛起,给中医的崛起,以及医疗也是一个系统的,给我们整个这样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最好的契机,另外我们除了我们有文化优势和信息网络上一致以外,我们制度的优势,中国就是一个大一统的,文化是大一统,我们的制度也是大一统,比如美国它有这么好的退伍军人医疗体系,但是它很难在美国推广,因为它是一个分散的机构,很难在这个平台上综合信息,分享信息。所以我们既有文化的优势,又有制度的优势,另外还有我们国情的优势,因为我们是个人口大国,人越多,其实规模效用越好,那么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话,可以说边际成本非常低。所以信息化给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手段,但是信息化我觉得我们在施行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信息化不是简单地把纸板变成电子板,它是全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交流模式,所以信息化最大的一个特点,需要信息的互享共通,要信息流起来,你不能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所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这一次的医改方面强调了要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但是我觉得我们要更好地做顶层设计,因为你一定要有统一的体系,然后分步实施,那么最后你的信息才能在整个体系里面充分地流动,能够起到信息化的作用。

所以未来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医疗模式需要创新,我们应该利用的是我们人口规模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低成本集约化的医疗服务体制。那么我把它简单归为,就是以公立医院为龙头,然后是个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个一体化是公共卫生,就健康的维护和医疗的一体化,还有就是大医院、基层医院的一体化,那么它是一个全方位为老百姓提供健康维护的体系,也就是说从出生到你儿童时期,到你成年,一直到你老年,终身的一个健康的维护,尽量地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这样才可能是一个低成本的医疗服务体系,而且才可能创造我说的我们中国模式,让老百姓生活得健康、幸福,那么信息化应该是最佳的一个手段。所以我总结了我们的模式就是公立医院一体化加信息化。

那么总结一下,我觉得这一轮医改可以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最好的一个契机,那么蓝图已经描绘,我们又有最好的手段,那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我想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能够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保障老百姓健康的新医改新体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