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第四件事就是我们现在还缺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比较完整的有权威的法规体系。我们讲这件事情,事关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但是我们在立法上滞后于这样一个实际需求。
所以我们今天讲政府转型,是面对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样一个越来越强的、越来越广泛的、越来越迫切的一个需求,那么这个时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我们需要在政府的职能划分上,需要在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上,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规划的设计上,需要在立法方面来切实采取行动步骤,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了目标,更需要行动方案,更需要行动计划,更需要行动步骤。
我们这一份人类发展报告,结尾有一句话,这是我们费尽心思,我用不眠之夜把它描绘出来的,那么我想把这句话跟大家分享来结束我的这个演讲。这句话讲什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其所涉及的人口规模而言,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就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而言,可以同30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提并论。我想我们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更多的是想着后30年的时候,那么就会想到,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我们后30年改革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好,谢谢大家。
均等的理念,不均等的现实。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是否可以化解城乡差距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就业、教育、医疗多年顽疾在国家强力的内需投资中能否药到病除?
王鲁湘:非常感谢迟福林教授充满激情的演讲。我手里头拿的就是刚才迟福林教授反复提到的,由迟福林教授主持撰写的2007、20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蓝色的底子,一个大写的人字,这个封面就表达了迟福林教授和他的这样一个报告撰写班子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基本公共服务惠及13亿人是一个大写的人,这个人不分干部群众,不分工人农民,不分城里人和乡下人,基本的政府的公共服务,对所有的这些人都应该是均等的。这就是迟福林教授他们的基本理念。但是很快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中间,其实出现了一种不均等,包括地域的不均等,空间不均等,那么这种不均等在30年的这个发展过程中间,已经越来越大地成为了我们一个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那么在这一点,其实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迟福林教授这个报告里头所清楚地揭示出来的,就是在我们的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上,其实出了大问题。那么在这一点上我想就是,刚才迟教授已经在报告中间讲了,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还是农村这一大块,还是农村这一大块。那么我们现在说这个内需的拉动,农民怎么进入到这个过程中间呢,他怎么成为这样一个内需的一个积极的一个成员呢?
迟:现在这样一个矛盾的焦点,首先表现在农民工上。那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地区衔接问题。所以我想如果我们首先把农民工这件事情解决了,我想会在相当大程度上有利于拉动内需。
王鲁湘:也就是说我们先把农民中间的农民工这一块,先单独拿出来做一个重点解决。
迟:因为他们这些年来,对于城市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30年我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问题很多。那么真要把这个2.2亿人的这农民工这样一个城乡差距的焦点真正解决了,那就会对拉动农村消费起到一个巨大的刺激作用。
王鲁湘:这就是矛盾中间的主要矛盾。
迟:对,就是焦点。
王鲁湘:对,焦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村每延长一个农民子弟的就学一年,就能解决贫困问题3点多个点吧?
迟:对,降低贫困3点,降低贫困3点多个点。
王鲁湘:降低贫困3点多个点,那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其实。
迟:对,现在就是说在农村这个教育花费两面看,已经成为农民的一个叫头号的一个。
王鲁湘:沉重负担。
迟:沉重负担,或者叫最首要的,一个教育,一个疾病。那么我在西部调研的时候,2006年我到西部三个省去了一下,我发现在甘肃,多数农村地区80%的新增的贫困人口,都是因为病重新致贫,返贫的,就是疾病问题已经成为新增贫困的首要人数,第二,教育。
王鲁湘:等于家里头有一个病人,这全家就重新回到30年前。
迟:对,那么当然现在的合作医疗已经在初步在缓解这样一些问题,但是当然还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就是教育因素。现在教育因素,我们的学者现在研究发现,教育因素在整个实际的这样一个贫富差距中,所占的比例,我刚才讲到了,高达20%以上。我这里还有一个数字,就是说我们每一万元的教育投入,可以在全国来说,可以使12个人脱贫,在西部地区可以使19个人脱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李凯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