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早在1993年,中央政府在制定90年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然而,这个奋斗目标却一直没有实现,截止到2008年这个数字仅为2.86%,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却在用不断下降的财政收入支撑着绝大部分教育经费,调查显示,实力最薄弱的县级财政承担着60%的义务教育投入。
解说:这些地区往往不仅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育的硬件条件更是异常简陋。一个人教所有的科目,甚至一个人带一所学校,都是常见的事。教学条件不怎么好,农村小学。教室还不够,还按部轮的,有上下午上课的。那个班都七八十人,那个小孩,桌椅板凳都没有,在一个大教室里面,自己搬,学生自己家里带小板凳,做的那种比板凳高一点的,当时是那种情况。什么科目都自己教。教过语文、数学,所有都自己教,还教过电脑课。
代课教师为何不能转正?
曾子墨: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部门一共下达了100多万个“民转公”指标,另外,地方政府还调剂了10多万个配套指标,妥善安置被“辞”和“退”的民办教师。可是,直到2006年,教育部表示要逐步清退代课教师时,代课教师的人数仍然有44.8万人。那么,他们到底因为哪些原因无法“转正”,在清退政策面前,他们都有过哪些努力和尝试呢?
解说:根据这张代课教师地图,2010年春节前夕,凤凰网随同网友志愿者共同来到了广东雷州市南兴镇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走访。
南兴镇虽然位于广东这个经济大省,但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的教育资源并不丰富。在凤凰网友的带领下,我们一共寻访到了9位被辞退的代课教师,其中还包括两名小学校长。
王昌尧(广东雷州市海康县南兴镇新港小学教龄30年):年纪这么大了,回去务农也不行了,做老师那么多年,对学生也有感情,对教育也有感情,希望给我们转正。
解说:王昌尧给我们展示了他曾经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以及教学资格证明,不过这些证书仍然改变不了他被清退的命运。2000年被辞退后,他没有拿到任何补偿费用,现在,他靠打工养活自己。
解说:这些代课教师中教龄最短的有10余年,最长的达到40年。
解说:苏华文年逾80,曾是民办教师,2000年被辞退。从2008年起,当地政府考虑其特殊情况,给予他每月580元的生活费。
记者:那么从2008年的下半年到现在就能保证一直都有拿到吗?
苏华文:有
记者:一个月多少钱?
苏华文:580
记者:580够你们两位老人生活吗?
苏华文:不够啊身体生病。
解说:苏华文和妻子现在都是疾病缠身,为了看病和维持生计,苏华文仍在务农。
记者:苏老师,这是凤凰网春节给您一点慰问金,这个只是一点小意思,代表我们凤凰网所有的网友。
曾子墨:雷州之行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教师们的清贫。从清退代课教师的政策出台的时候起,教育部就一再强调,要把妥善解决代课人员问题与建立完善教师正常补充机制结合起来。近年来,各个地区也都在积极建立相应的措施,例如兰州对于代课教师按照教龄,给予每人一年1000元钱的补偿;广州将为代课教师设置临时专任教师的职位,采用合同制聘请教师。然而,在我们采访的大部分代课教师中,他们的境遇却很难用妥善来形容,对他们来说,清退更像是这个寒冷冬天的一场暴风雪。
解说:清退政策出台后,惠志敏有一次转正的机会,宁县所有的代课老师和尚未分配的师范院校的学生,共2300名统一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考,合格者就能转为公办教师。最后有58位代课老师通过了这次考试,有资格转为公办教师。而惠志敏并不在这其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