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海探寻曾被日法掠去的记忆
2009年12月29日 17:4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永兴岛的物资供给都靠木船运输,后来换成铁船,直到1974年西沙海战之后,在周恩来的批示下,才有了“琼沙轮”,1978年投入使用。由于经费不足,1992年投入使用的“琼沙二号”在吨位和质量上反倒不及“琼沙轮”。

吉水平已经在这条航线上往返了12年,最危险的一次航行就是在“琼沙二号”上。

吉政委:1998年的4月25号,我记得很清楚。当时预报有一个低压在西沙群岛形成,这里,西沙这个地方没有办法避台风,所以我们没办法,就要走,要走回海南,当时这个助航仪器也落后,最后就开船出来以后,没有办法对准海南去,对准海南去,船要打侧翻,后来我们就对准广州方向走

这一次航行时速不得不减到了平时的一半,通讯天线也被风浪打折,全船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系。船员只能靠着经验在茫茫大海中破浪航行。而乘客已经因为晕船吐得顾不得为安全而焦虑了。

吉政委:对着琼海,琼海在搞Z字形的行进,才回到清澜,总共花了24小时。当时他们都准备出动空军的飞机要找我们,很危险。

作为生命之舟,“琼沙三号”每次仅淡水就要运送250吨,我们好奇在这样风云不定的海上,长期不能航行岛上食物怎样补给呢?果然在2000年春节前后就发生了一次。那时谭显坤刚刚到工委任职。

谭书记:一个冷空气接一个冷空气,2000年春节之前,这个船将近有三个月,船一直开不过去,当时是“琼沙二号”的时候。

吉政委:三个月没办法开船来,岛上粮食叫急,只剩下一吨米,整个岛的人一吨米,我们开出来几趟都返回去,摇摆太大了,太危险了,又开回去,鸡呀,鸭呀,叫他们搬回去养了,以后到时候再搬回来,很着急。

连续三个月,海上巨大的风浪一直不停息,当时在海口的谭显坤再也呆不住了。向自己的老部队申请海军飞机运了粮食送到岛上,自己也乘飞机到岛上和大家一起过春节。

谭书记:大年三十的时候,岛上的东西都吃光了。我在大年三十的头一天,在岛上,各个单位领导找来开会,自己报,你那还有什么东西,还有什么菜,还有多少东西,都报出来,集中起来,来团年,大年三十这么过。那个船就是大年初一开的船。

吉政委:年初一开船,来以后,整个码头风浪也很大,但是我们顶着,我们的船员都放弃了过春节了,把东西送到岛上来过年,后来我们一到岛上以后,整个码头上欢呼跳跃,我们很自豪。这一次经历让所有人感到后怕,此后食品站在岛上开始储存足够的罐头和干菜,以防天气不测。

现在的“琼沙三号”耗资4000万,设备也更加先进。为了降低大家的晕船程度,还特别投入200万元配备了减摇鳍

吉政委:不是很多人都晕船吗?根据这个船的摇摆,它就做个反作用的摇摆,克服这个船的摇摆,可以把它减轻,比方说要摇摆20度的话,它可能就减到只有摇3度。

经历15小时的航行,永兴岛出现在我们面前。岛上的建筑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为丰富。岸边已经站满了来接船的人。早就听说,几十年来“琼沙号”靠岸就是岛上的节日。还没停稳,急不可耐的人们就跳上船来卸货,一船的东西要到明天返航前才能卸完。

永兴岛位于北纬16度50分,东经ll2度20分。岛的东西长约l850米,南北宽约ll60米,面积约2.1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中最大、地理环境最优越的一个岛。

沿着北京路行驶,超市、网吧、邮局、医院、银行一应俱全,有人称这条街为岛上的“王府井”。工委办公楼也在这条街旁,这是代表中国在西、南、中沙群岛行使主权的县级行政机构。

食堂和所有单位一样,人员都奔忙着从“琼沙三号”上卸货,半个月的粮食、蔬菜就在这里了。

工委食堂实行配给制,一日三餐几乎没什么变化。早上是大米粥、面条、榨菜,中午晚上是炒白菜加两块大肥肉或者鱼肉,加上白米饭,被大家统称为“三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