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女儿在歧视中生活 张伟夫妇决定动用法律手段
解说:回想起来,张伟王丽夫妇觉得自己竟然像皇帝的新装中的主人公。知道自己感染艾滋病后,两人瞒着家人积极治疗,把全部希望放在孩子身上。这次,为了女儿不再受歧视,他们找到了当地草根NGO组织负责人王文。
王文:我说这样吧,因为他们也知道我们在这边的工作当中有法律援助,法律顾问就跟他谈这个已经构成侵权,我们还是建议他考虑一下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解说:十多年前王文也是一个严重的吸毒者,如今在当地和几名志愿者建立了NGO组织帮助曾经的吸毒者和艾滋病感染者。为了不让女儿在歧视中生活一辈子,张伟王丽决定,在NGO的法律援助下起诉幼儿园。
张伟:爸爸才去劳改的时候,那些小朋友,那些同学就说我是劳改犯的儿子,心理就是受不了的感觉。我也不希望因为我们而导致女儿以后还这样。
张伟:因为毕竟是以后她的路还长,说不清楚我们哪天就不在了,所以我们就想到这个办法,站出来把这一切说明。
解说:在王文的陪同下,张伟以女儿的名义向当地法院递交了诉状,把幼儿园告上法庭。也起诉了泄露他们隐私的社区。那么张伟夫妇究竟受到周围怎样的歧视,他们的女儿又是不是艾滋病感染者呢?
好奇心致使张伟夫妇染上毒品
解说:因为曾经吸毒,王丽和张伟对于社会、对于家人一直有着深深的歉疚。对于媒体采访,他们犹豫不决,既希望媒体能帮助他们,又觉得自己和别的艾滋病感染者不一样,吸毒的经历不会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同情和原谅。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毒?
张伟:是在14岁的时候。
记者:那时候你很小,怎么会接触到毒品呢?
张伟:毒品那个时候很泛滥,就是因为我的朋友以前吸毒,我帮他们断了几次断不掉。我就觉得奇怪,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么难断,所以我就自己尝试一下,自己尝试了之后没有断。
记者:当时毒品有多泛滥?
张伟:在那个时候,就是说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
记者:随便什么人,你只有14岁就可以去买毒品
张伟:是,像卖小菜的那种,在街上很多很多的,随时可以买到。当时十块钱,十块钱就可以两至三个人吃。
解说:半个多月之后,14岁的张伟发现自己对海洛因有了依赖,从两天吸一次增加到每天两三次。同是在这一年,18岁的王丽已经在石家庄一所大学读医学本科,假期回家,从朋友那里好奇地接触了海洛因。
王丽:之后就觉得好玩,好奇,朋友一叫就去了,就是那种感觉。后来他们又说特难断,我就说我不相信特难断,就自己做一次实验,结果吃上真的断不了,断了无数次了。
记者:你都是通过什么途径买呢?
王丽:因为外地人特多,贵州那些人,他们在工棚里,都是这样,随便去敲门问,人家就会告诉你,谁有谁就给你进了。
记者:那时候有人查毒吗?
王丽:有,但是不是那么严。以前的宣传力度有现在大,我们可能也不会上路。
解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国际贩毒集团借道云南-缅甸地区,过境贩运毒品,边境小城个旧毒品供应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吸毒群体。2005年,个旧市所在的红河州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就达一万三千多人。
随着吸毒量增大,张伟每天都忙着买毒品,他不得不离开了打工的矿山,开始抢劫、偷窃,进少管所,戒毒,复吸,毒品的价格也随着政府打击力度的增加而越来越贵,张伟毒品的开销从每天70元涨到150元。2002年他再次被强制戒毒。
王丽比张伟幸运,她的家庭条件远远胜过张伟,父母也对她无比疼爱,几年中,她无数次戒毒,无数次复吸。家里十几万的存款、父亲买断工龄的费用,以至家里卖了房子希望带着她换个生活环境的钱全部被她骗去吸毒。
王丽:以前不是有瘾吗?就会想方设法地骗他们,就说我再吃一次,慢慢地把瘾压小一点什么,就用各方面的借口来骗他们,在有瘾的时期那种心理状态,跟现在完全是两人,判若两人,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就是这种感觉,反正太不可理喻了,说实话。后来就是跟一些男的在一起,他们去苦,来养我那种。
记者:这样持续了多少久呢?
王丽:这样持续了半年多,后来我就进了戒毒所,就认识他,以后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