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整部电影的“靖国刀匠”——用沉默展现“百人斩”
影片中,各种观点在靖国神社前激烈地交锋,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最后一位靖国刀匠--92岁的刈谷直治灵魂深处,关于军刀、战争与天皇的记忆的追寻。在纷乱吵杂中,李缨没有加入一句画外音,只是将摄象机的焦点安静地落在了这位年逾90的老人身上。
李缨:因为靖国神社的神体就是一把刀,所有的英灵是在一把刀里面,所以我是用整个靖国刀匠,来把这个整个的一个电影贯穿起来。
许戈辉:你告诉过他,他的刀在战场上杀过多少人吗?
李缨:不是我告诉他,我都是在追寻,我问他,比如关于“百人斩”这个事情他知不知道,他知道,都了解,在战争当中,我原来问他一些刀在战场上有什么功用,他不愿意回答,这里面,在电影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就是他都是用一种沉默来回答,但是沉默有时候更有含义。那么就是我说这个刀的话,是不是可能会斩一百个人呢?他们当时会怎么想呢?他同样用沉默的方式来回答。但沉默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回答,这就挺有意思。
然后他当年也有很多回忆,他们做这个刀的过程里面,都是首先每一把刀,都首先要来试过,就试斩,试斩是什么呢,要制造一种材料,用竹子跟一种芦苇,在水里面浸泡,做成一种人的骨头跟人的躯体的那种质感,然后在里面斩。看能不能一刀下去,斩得彻底。这个他很清楚。这才能及格。所以这种刀,很多日本人看了这个就非常大的刺激,也打破了他们的一种迷信。
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刀是一个装饰物,说不可能是用来杀人用的。这些这个刀匠都给我们谈论了这些。但我觉得这个更重要的一些,就是说我,这个刀匠最重要的一个瞬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就是,我问到他,平常休息的时候,都听些什么音乐,他就听成说,我在靖国神社的时候听什么音乐,他就拿出了一本录音带,这是他平常在听的音乐,那是什么呢,天皇的讲话,昭和天皇,所以他平常在任何休息的时候,最大的娱乐,最大的休息,就是听天皇的讲话。这个是真正深入日本文化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皇跟靖国神社的关系,跟国家的关系,跟很多体验过战争的日本国民的那种情感的关系。所以这个是最,其实最意味深长的一点。
由于题材的敏感,《靖国神社》尚未公映就引起日本左、中、右翼人士的强烈反响,其中左翼和中间派大多对影片持支持态度,认为影片有助于日本公众,用不同以往的角度看待靖国神社问题,而右翼势力的反对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右翼媒体甚至以“没有屠杀”为标题来极力批驳李缨缨的《靖国神社》是一部“反日电影”,并企图煽动公众抵制影片的放映。
李缨:其实从开始,各种媒体,包括跟靖国神社有关的一些报纸,他们叫《神社新报》,各种的反应,就认为这个电影不应该上映,有关的人员在表达愤怒等等,认为是一个“反日电影”等等。然后呢,这个稻田朋美就提出来要进行国会审查,之后有一个国会议员,那么直接给我这个电影里面出演的这个老刀匠,就是在里面制作靖国刀的这个老人,90多岁老人直接打电话,然后在国会里面发言,那么就造成了我是一个道德上很有问题的一个导演,他们首先开始人身攻击了就是已经开始。
许戈辉:罪名是什么呢?
李缨:就觉得对这个老人进行了一种欺骗,
许戈辉:欺骗。
李缨:对,进行了欺骗,然后就是无视老人的要求,说这个老人一直在对我要求说是要删除,然后我在一直无视,所以又进一次,又进一步煽动这个民族情绪嘛。
许戈辉:所以呢,你们怎么应对的?
李缨:当时我就是马上开了一个许戈辉招待会,我把我跟这个刀匠所有的接触的交涉的过程,怎么样得到这个刀匠的理解跟支持的过程,全部公布,结果发生的事情就是,所有的媒体马上坐飞机,他是离开东京很远的地方,全部都集中到他那个地方去采访他,一天从早到晚排满了。然后这个,他在这个接受的媒体采访里面,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所以最后那些媒体也都知道了,这个事情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