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十年间中国人大选举如何变更
2009年12月10日 09:4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2月9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开卷八分钟》,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呢,书名叫做《参与的逻辑》,这个参与是什么呢?参与的就是政治,参与的就是人民代表的选举,就是我手上这本书《参与的逻辑》,这是一位香港的晨钟书局出版的,作者雷弢先生,是北京市社科院的一位副研究员。

参与的逻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参与权,就是民众参与政治的这个参与,它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放在中国。我们知道中国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人口。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一个人代会的制度。我们从上说起的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下面乡镇这一级也有人民代表大会。那么中国基层的民众,因为中国人代通过普选,就是选民直接来选举产生的,就是区这一级的人代会。

那么作者他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呢?就是从北京市的区一级的人民代表的产生,以及北京市区一级的选民们,他们是如何参与这样一种代表的产生,北京市的选民如何来选举北京市区一级的人代,从这里面切入,他做了长期的追踪和分析。我想这样的书,它是一本学术性的专著了,普通的读者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凡是关心中国的发展,关心中国民主政治的朋友们,特别是研究政治学,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中国基层的民众如何参与政治。那么这本书我想是一本非常必要的参考书,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只是刚刚起步。而雷弢先生呢,在这方面做了一种开创性的工作。这本书的行文当然是比较枯燥的,它有大量的数据,但是它并不只是把这些数据陈列出来,它是有分析的。

比方说我们一般都知道,中国的选举法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在1979年制定过一次选举法。但是那次选举法在1980年,当时我也在北京,能够感受到,就是1980年,北京区的人民代表选举是非常激烈,也是非常热闹的。那也是中国的民众或者北京市的基层的民众,开始参与中国的政治,开始以竞选的方式来选举人民代表,这是一次很伟大的实践。

那一次的选举之后,选举法又做了一些修订,做了一些修改,此后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一些特色。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这样子,从这个角度我们来介绍,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让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程序性的制度设计,以及实际选举这个运作过程当中,还没有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逻辑和价值。1993年,区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直选以来,作者就一直到北京市,北京选民的心态以及参与的行为,他做了连续四次的抽样调查和个案的追踪访问,他就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我想这个数据和材料非常可贵的,因为中国虽然有30几个省市自治区,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在每一个省都能够累计这样的区县人代选举的追踪资料。这个调查性结果显示什么呢?在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现行的安排是确认式的选举方法,与选民的真实选举意愿和参选要求已经是不相适应。

所谓确认式是什么呢?就是说上级已经事先安排好了区县的人大代表的人选,然后选民就根据已经设计好的程序去投票,去赞成。那么这里面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什么?首先就是参选人几乎是不可能自主的去参选的。那么第二就算是上级已经指派了选举的候选人之后,这些候选人不能够跟选民见面,选民们实际上不了解这些候选人是什么,那么经过这样的一套,现在看起来很明显,并不是很合理,并不是很科学的设计之后,人大代表就这样的直选产生出来了。

所以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什么?就是这个作者所讲到的一些观察的结论。第一,现行的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方式,面临着选民情绪的挑战。就是选民不喜欢参加选举,这是很显然的。那么另外就是双轨制的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没有能够吸引选民的广泛参与,所谓双轨制就是一个是单位的提名。所谓单位是包括政党和团体,一种是个人提名。但是单位的提名是占绝对多数的,所以选民就没有这个意愿。而且选民也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组织上信任的人才能当选人大代表,已经成了选民的共识,所以我选不选其实跟我没什么关系。然后就是确认正式代表与候选人的协商方式,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多数选民的参与。

它是协商的,协商就可以产生,所以我投票不投票并不重要。然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知道代表比例的结构安排,不利于社会中间选民的事务性参与。比方说三十年前设计的代表比例,比方说城市的工人、干部等,有很大的比例,可是这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阶层发生很大的变化,向那些民营企业,像那些非政府组织,还有很多像打工的农民。那么由谁来代表他们,由于他们不能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所以他们也没有兴趣来参加选举。所以选民是否参与投票选举,已经不能反应出选民真实的意愿,为什么?因为选举的结果已经决定了,即使投票率很高,也并不能真正的反映选民的意愿。

第二个结论就是有产选民的主动参与,为重新启动人大选举制度带来了希望。就是那些比方说社会上那些已经开始富裕起来的阶层,他们觉得我们需要在人大有我们的代言人,所以他们积极的参加选举,这也是中国当代社会所出现的一个新的情况。所以选民主体结构的改变,呼唤着新的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产生。那么维权式的参与,也是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改革的一个内在动力。

还有一个结论是什么呢,城市的基层社区自治,是人大代表的落脚点和基石,目前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作者说第一就是,因为目前的制度安排,忽视了人大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的完善,选民五年才能见一次他选出来的代表,所以代表性质不够的。

第二就是程序性的制度,也就是选举制度建设没有与时俱进,像三十年前制定的制度,难道能够三十年不变化吗?而且我很难相信,未来三十年中国的选举制度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化,那样的话肯定是不符合大多数民众的意愿,而且也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的。

《开卷八分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点击收看《开卷八分钟》更多节目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