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欲明朝 快乐并痛苦着
2007年11月16日 19:47凤凰网专稿 】 【打印

是这样,当时,还有很多士大夫到了晚年,一方面享受的物资生活很好,享受商人带来的好处,甚至他们自己也去做买卖。而且他们跟商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混淆了,很多商人很有钱,也会希望子弟去念书,变成士大夫。所以形成一个士绅阶级。这些士绅阶级,享受着充裕的物资文化,吃到新鲜的南方来的荔枝,用到南洋来的木头做成的家具,用到一些南洋过来的香做成的香料,点香,闻着很舒服。

可是,他们同时心里有种歉疚感,同时有种罪恶感。罪恶在什么地方?就觉得这样子好象不大对。同时他们觉得社会上面贫富差距很大,问题在哪儿呢?他们把贫富差距的问题,很喜欢推论到,因为商人奸狡,骗了农民的地,使得农民贫无立锥之地。

到了最后,他们更怀念的是一个已经不可能实现的理想。那个理想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理想。朱元璋的理想是什么样的理想?那个理想就是,国家明明是个大国,偏偏希望大家活在小国寡民的状态。老百姓不轻易流动,只是种土安民,都有户籍,离开100里以上,而没有申请,被抓到要杀头。

一般人,男人在家就好好种田。女人在家就种桑树,种桑树就养蚕,然后吐丝、结茧。自己做丝绸。完全不需要搞贸易,完全不需要搞生意,可是这样的想法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于是很快,明朝的经济生活、经济动力就一再冲破这些现实。可是当时的社会结构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仍然很稳当。

灭亡的朝代和长生的阶级

卜正民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晚明的时候很多记载,说仆人越来越不尊重主人了。比如说主人坐的一个坐垫,主人起来之后,那个仆人跑去坐。这是主人坐地,仆人怎么能随便坐,太没礼法了。于是有些主人很夸张、很愤怒,不只痛打那个仆人,而且把那个仆人坐过的垫子给烧掉。

一方面,你可以说这个故事讲的是明朝末年礼法秩序全乱了。但是同时,你发现的是什么呢?卜正民很敏感,为什么这种礼法秩序会乱?当时的仆人已经不是你家里的长工,很可能是临时雇工、临时雇佣的工人。因为当时市场经济,人是常常走来走去的,整个市场经济已经很活跃。但是士大夫仍然没办法接受主仆分别的消失。他仍然要求仆人表现得像家里面当奴隶似的那种长工一样去尊重你。所以才会放火烧了它。

这就看到,一套理想的秩序,已经没办法再套在变化的现实社会上面。终于,这样的王朝是要崩溃的。可是这样的士绅阶级,却被绵延了下来。因为这些士大夫在明亡之后,都能够好好的存活下来,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在过去几百年里面,已经学到做生意的窍门。现在明朝亡了我也不当官,我也不帮清朝当官,但我自己做做买卖行吧。

所以,很奇怪,明朝是亡了,但士绅阶级没有跟着灭亡,整个社会制度相当完好地延续到清朝去了。

相关阅读:

银子要“飘洋过海” 丝绸原来不值钱

那一年 海瑞戚继光就这么死了 

“爱国愤青”吃袁崇焕的肉 明朝并不完美

时代的悲剧人物 切·格瓦拉

卡斯特罗反对个人崇拜 切·格瓦拉就红了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