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儿子的“君臣之争”
2008年02月22日 17:16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国学天空] [傅佩荣]

声明:独家稿件 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首播:周一至周五 18:45  重播:周二至周六 14:05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名正言顺”。

孔子带学生到了卫国,卫国正好发生了一些纠纷。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纠纷:卫灵公有一个太子,叫做蒯聩。他得罪了南子。南子是卫灵公夫人,很有名。南子就把他赶出去了,他逃到国外去了。这时候卫灵公死了,南子就让卫灵公的孙子来接位,成为卫出公。这一下做儿子的还没有当国君,做孙子的倒接了祖父的位置。那儿子当然就想要回来抢。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难堪的局面,父亲跟儿子在争国君的位置。

因为这时候卫出公已经当了几年国君了,所以这时候子路就请教老师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请您来负责政治的话,你首先要做什么事?”因为很多事情,你从哪里入手呢?国家这么乱你要先做什么事?一般来说都会说我们先把经济先做好,别的再说。但是孔子居然这样说,他说一定要先正名,要纠正名分。

什么叫“纠正名分”呢?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君,卫出公既然当了国君,那他的父亲从国外回来,就没办法了,失去那个机会了。所以到底是君还是臣,是父还是子,要先弄清楚。你不弄清楚的话,这个乱就一直维持下去,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就认为你缺乏正当性、缺乏合法性。所以孔子说一段话非常具有逻辑性。我们来看一下。

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你说话的时候你要根据什么?根据你的身分。我今天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说话说出来就要有那个相关的条件。这样才能够说你是名正言顺,如果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你怎么推动国家的事务呢?公务办不成的话,礼乐就不上轨道,因为礼乐是人与人之间又分又合的一种适当的关系。

那么礼乐不上轨道的话,刑法就失去一定标准,刑法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老百姓怎么办?譬如现在卫出公当了国君,他的父亲回来说,他应该当国君,那老百姓怎么办?你接着名正言顺,事不成礼乐不兴,一路下去,到最后老百姓难道也可以不管这些吗?也可以说为所欲为,先占了位置就算赢了吗?或是说用非法的手段得到位置也无所谓吗?

所以一个国家,是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讲到名的时候,要注意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名实,一方面叫名分。

说到名实,就是有名有实,我们在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说桌子是一个名称,一张桌子在前面是实。所以平常讲名实的时候很单纯,你问他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我叫什么名字,那跟这个人就连在一起。所以名实比较单纯,每一个人只要客观的去认识,都可以掌握。

但是名分就很特别了,为什么特别呢?“分”这个字,代表要配合身份角色地位,要有分寸,有某种要求标准在里面,因为人的世界,最大的特色何在,在于除了实然还有应然。

实然就是事实上如何,应然就是应该如何。如果光讲人的社会,只迁就现实,而不问应该的话,那人的社会就没有规矩了,先拿先赢,先打先赢,没有人需要负什么责任,这社会就乱掉了嘛。

所以在孔子说这段话,从名正言顺,当然是从名分去思考。他在齐国的时候,有一次齐景公请教孔子有关政治该怎么样的去推动,孔子说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们中文的美妙就在这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说什么呢?第一个君是现在的君;第二个君是理想的君,意思就是说,你只要有君的名称,你就要有君的理想表现,你要学尧舜这些。臣臣父父子子都一样,所以可以把它翻译为: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那么第二个像子、像父、像臣、像君这个像的子父臣君,都是什么?理想的标准,叫做名分。

这齐景公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他说的确如此,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国家很多粮食,我吃得到吗?因为齐景公自己是君。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能尽到他的责任,把他的本分做到的话,天下乱的话,你当国君也不能够生活下去。

所以在儒家来说的话,重视的名分,就是说要能够名正,才能够言顺。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身份,他说出来的话才有适当的效果。你不能越权,假设你只是一个秘书,你说你要替你的老板说话,那不行,除非你有明确的根据,否则你说出来只代表秘书所说的话。同样的,任何一种身份,他都要像他这个身份所要求他的,做到最完美,所以人在世界上就要努力不断的去追求完美。

很多人只知道让孩子追求完美,好了还要更好,A还要A+。但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更好呢?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设法精益求精。你今天做这个事,有这个身份,有这个名称,就把它做到尽善尽美,你尽力去做的话,别人就不会责怪你。

所以一个社会的发展,以孔子来说,在政治上照样是要先纠正名分,这一点做到的话,后面一系列下去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老百姓就可以知道该怎么生活、怎么发展。

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害一个孩子 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

孔子父亲三换妻 九女一跛儿 最终得孔子

讨好社会与违背人性 大义灭亲不是儒学思想

委婉沟通 和父母之间的"人情事故"

守法而重礼仪 孝顺亦有规范

百善“笑”为先 中西文化“孝”之差异

生活情调与人生理想 孔子的方式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