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晚清官场洋人丁韪良
2010年03月11日 14:2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陈晓楠:1885年,丁韪良申请在宁波城郊设立传教区,被美国长老会驳回,他向普通民众布道的理想几乎破灭。丁韪良于是依然辞去了长老会的职务来到北京,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要在中国传播福音,必须走明朝来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的路,那就是先传播科学打动高层。

此时他在宁波结识的好友,英国人赫德正在北京主政中国海关,赫德呢建议丁韪良,先将《国际公法》翻译出来,因为中国此时面临很多的涉外纠纷,却很少有人真正的懂国际法。

解说:1863年,丁韪良在北京将翻译成中文的《万国公法》,呈送总理衙门,朝臣们对这部书最初的评价是“字句拉杂,非面为讲解,不能明晰”,意思是“看不懂”。而主政总理衙门的奕对翻译公法的丁韪良的动机也很警觉,他跟皇上说,丁韪良一则夸耀外国亦有政令,一则该文士欲效从前利玛窦等在中国立名。

但让奕没有想到的是1864年,普鲁士在中国海域捕获了一条丹麦商船,中国官员引用《万国公法》中的条文竟迫使普鲁士归还了商船。此时,奕才开始认真阅读《万国公法》,他不得不承认此书“亦有可采之处”。

张鸣(学者):最核心的一个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中国,我们被拉进了世界体系,就是说你拉进世界体系意味着什么呢?首先你要知道它的话语,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最大最核心的话语就是《万国公法》。

刘刚(《文化的江山》作者):在这个《万国公法》呢,徐继畲和这个郭嵩焘他们这些人呢,是把它当做这个当代《春秋》来看的,他们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时代是一个这个春秋战国时代来临。你面对的这些人,他不再是就是那个游牧民族,那是落后的。他面对的都是什么,那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像这个战国有多少国家,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国家,然后的话呢慢慢地有了战国七雄。

沈弘:虽然那个总理衙门相对对它比较感兴趣,而且出钱给它印出来,而且呢,还依据它打赢了这个官司,但是实际上和本质上来说呢,它并没有那个真正地重视这本书。

解说:此时,中国正开展洋务运动,从军事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洋务派领袖们对西方技术上的成就,比对政治制度更感兴趣。

王志成:那个《万国公法》的翻译,其实它涉及的是西方的政治体制。对吧,涉及这个政治体制的方面,也就是说,在中国当时的这个清末,这个政府它并不认为自己的体制有问题。洋务运动,它不是首先,他们改变的不是中国的体制,他们首先关心的是中国需要有一些力量,需要一种powerful的东西。

解说:《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后的第二年,日本开成书局便讲它翻译过去,这本书此后在日本先后翻印了五次。“明治维新”之后,他成了日本法学的教科书。

张鸣:他们在里面翻译那么多东西,做了那么多工作,其实有几个人看啊。1895年、1894年之前,甲午战争之前,整个士大夫不看这玩意,中国的改变就是它这个包袱奇重,惯性特别大。你看到1894年中国就说,按说大门已经开了,就说半个多世纪了,但实际上中国整体上的改变是非常小的,跟日本比起来我们还是小得多了。

解说:丁韪良并未气馁,一次去河南核查考察期间,他写下了途中的感受。一天赶了四十里路之后,头昏脑胀,双脚酸疼,才找到一家破落不堪的小客栈,还有什么比这更配称作为梦想预做的准备呢。奇异幻想在头上挥舞神奇棒,昔日回忆与眼前的景象交错,入耳的不再是骡夫的吆喝声和骡车车轮的隆隆声,而是蒸汽汽笛的蜂鸣声和电报机的咔嗒声。

张鸣:就是我觉得有一点就像李提摩太和这个丁韪良他们吧,他们有一点,就是这些外国人不太一样的,就是他们是传教士,尤其是这个新教传教士,尤其是这批人,他有献身精神,他的国籍感不是很强。我是替上帝来,就是感化这块土地,我要救人的,所以他们这些传教士呢,尤其是新教传教士,尤其是美国新新教传教士他对中国有强烈的同情。

解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恭亲王奕等朝廷中枢在和洋人打交道过程中,深感中国没有外语人才,在外事中因而屡屡被洋翻译所欺,遂在1862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培养中国的翻译人才。

沈弘:那个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以外语文本为正本,中文文本呢是副本,副本只是参考,没有法律效应的。

解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堂,也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学堂内的教习均为洋人。这时,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朝廷中枢推荐丁韪良做同文馆的英文教习。

沈弘:因为赫德掌握的是大清海关,大清海关它那个每年收很多的税。这个税呢,实际上是支撑清政府的预算的,同文馆它那个办学经费啊,完全是从那个海关来的,所以呢赫德呢有很大的权力,他可以推荐老师。

解说:朝廷认为,美国人丁韪良“中规中矩、古道心肠、中文流利”于是任命很快就下来了。

解说:著名戏剧大师齐如山先生曾在同文馆学习德语,他回忆,学生都是“强打着鸭子上架”。他们不但不用功,有许多都是偶尔来一趟,再则是到月终来支一次膏火银,别的时候凡来者不是为了上课,多半是约几个朋友来吃饭谈谈天,几乎等于吃饭馆。这些学生十之七八都没看见过洋教习的面目是怎样,何况学洋文呢?则学十年八年不认识字母也是平常事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