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中信公司最早开发房地产业务,并在房地产领域屡创佳绩。2008年,由中信公司牵头的联合体成功建设了国家体育场--鸟巢,为中国赢得了荣誉。“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中信公司一直秉承的企业文化,在社会公益、抗震救灾以及支援老少边穷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凤凰卫视10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吴小莉:新中国60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变化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文标志,不同时代的城市建筑,更是成为了见证城市历史的空间名片,中信人在国家经济建设当中,在中国的每一座城市,在环境、人居、城市面貌等方面,无不表现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建筑格调。
解说:“房地产”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对于刚刚打开过门到中国投资的国际友人来说,在京几乎找不到涉外宾馆,改变这一局面的正是中信人。1980年,荣毅仁提出,建设第一个涉外办公大楼的建议。
徐昭隆(原中信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92岁):一成立,荣老就说,我们要搞一个自己办公大楼。
庄寿仓(原荣毅仁第一人秘书82岁):荣老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自己设计、自己建设、自己经营,这个事情都做到了。
解说:1980年通过到香港实地考察,中信人绘制出大楼的初步设计蓝图,经过3年的施工建设,1984年大楼竣工之日,让人没想到的是已有超过200多加中外公司,前来预租房屋,涉外办公大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厦”。
庄寿仓:但是当时建成了之后很时髦,楼顶上还有一个世界之窗的餐厅,当时说是到世界之窗吃一顿饭,那是让人很羡慕的事。
解说:1985年,国际大厦的落成,这座中国首个涉外办公大楼,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巧克力大厦”,它也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王军(原中信公司董事长):房地产开发应该是荣老板,他盖了那个巧克力大厦,它算是中国房地产。但他本身,只是他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间,特别强调我们是投资,不是投机,他是认为那个房地产开发的,那个投机性比较强,所以他在这方面决心是比较慎重的。
解说:国际大厦的建成使用,使中信公司在地产业开发中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中信的房地产业点多面广,每个公司实力参差不齐。一旦在地产行业中出现泡沫现象而大幅缩水,往往会给这些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
王军:97风波以后,这整个公司在国内的那个,97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在国际国内的那个,国外的收益,大幅度大量都下降了。我刚才说那个时候,经过整顿以后,1995、1996年开始,在国外收益大幅度的上涨,那我们只能在怎么讲,在国内怎么想办法让再增加收益,所以那个时候来调查,像那个房地产是基本上是亏损,处在困境里的。
解说:2002年,中信公司内部进行机构调整,调整后的中信人确立“地产业”作为公司的非金融板块的重要业务,明确了利用中信集团的品牌优势,力争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打拼出一片天地。
李康(中信公司董事中信地产总经理):我记得我跟他两次在一起,他都提到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应该整合。如果房地产不再整合,在中信的房地产是没有希望的,一定要通过整合以后形成我们的品牌,形成我们的实力,才能够在中国地产界,能够做一个领先企业。
常振明(中信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到了转型的时候,吸收国外的资金,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中信公司原来靠这个国家的信誉去发行债券,借钱肯定都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开拓个新业务,又要整合过去的这些老的业务,那是面临的一个难题。
王军:这也是根本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把那个公司主要的业务,清理、清除,该支持的支持,该放弃的放弃。在那段时间,中央也强调经济的集约发展,我跟他们说,反正这集约就是什么,一个集中一个约束,集中是增加我的权利,增加我们总部的。约束是你们不能随便乱来,就是把现有的工作,那个公司让你发展就发展,不让你发展,我们会安排你的工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