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在中国抗日前线入党的外国人
2009年09月25日 14:1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1938年末,日军突然加剧了对重庆的轰炸,就在医疗队准备离开之前,一次罕见的空袭,让二十八岁的柯棣华,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任鸣皋:路上面,行人,房间里,倒塌的房子,河里面死了不少人,死了不少人,这个时候,大夫你不能够袖手旁观,就尽量地出来抢救了。柯棣华看到地上面的尸首,挖出来的小孩,真是悲痛万分,虽然尼赫鲁在印度他们来的时候已经讲过,怎么怎么残忍,但他现在亲眼见到了那种场面的残酷。

解说:然而就在柯棣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伤员的抢救中时,一场悲剧正悄然降临在千里之外柯棣华的家乡。

任鸣皋:他父亲的一个好朋友,请柯棣华的父亲做担保,借了一大笔钱,在做生意的时候呢亏本了,所以印度啊,逼债是非常厉害的,很残酷的,有的时候。但是这个朋友呢,一次一次地推,老还不出来,还不出来怎么办呢?好了,债主逼上门来,他用他的另外一套手法,叫你过不好日子。而且那个时候柯棣华的父亲,又是有身份的人,他忍受不了,那么厉害的那种逼债方法,但是他朋友又还不出来。

拖了一段时间,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就一个人,就离开家,上了一个火车,上了一个火车呢,自己就带了一个很毒的药片,就吃了,第二天就没有了。火车上面发现了以后马上急救,马上送到医院急救,也没有办法。那么这个时候呢,柯棣华正是在重庆,家里人啊也很伤心,但是也应该告诉他了,他的哥哥呢就写了一封信,请卓克华转达给柯棣华。哎呀,柯棣华拿大以后心里伤心的不得了,他等了四个月,他从印度到中国,四个月,等了四个月的家信,结果来了那么一个事情。

解说:柯棣华没有想到的是,临行前与全家人的合影,竟成为自己和父亲的诀别。

任鸣皋:当时有的同志呢,就告诉他你还是回去吧,回去料理料理家务,家里吧没有人,那么,他心里面想,我到中国来是为了帮助中国抗日的,现在我事情还没做,就回去呢,就不忍心。他说你瞧瞧现在日本鬼子,把中国人弄到什么程度了,欺负到,侵略到什么程度了,我一定要帮助中国做点事情以后才能走。就是我的任务是要到延安,帮助中国能够使他们抗日战争胜利,所以我不回去了,我就一定要在中国帮助抗日战争,所以他就呆下来了。这个事情,最后,日本鬼子的轰炸,也起到了刺激了柯棣华决心留在中国抗日的作用。

解说:1939年1月22日傍晚,援华医疗队与前往延安考察工合的路易艾黎结伴,驾驶救护车满载着药品,离开重庆。经过十天的艰苦跋涉,他们到达西安,但是原本只打算做短暂停留的医疗队,却被意外地滞留在了这里。此时他们距离目的地延安,仅四百公里。

任鸣皋:要想到延安去,西安的那个省政府它是作对的,它不愿意他们这样做,后来通过我们请人跟它说情,怎么说呢?印度是佛国,是佛在那里救众生的,你怎么能够反对呢?他们到中国来也是普渡众生的,所以应该是让他们进来。他听了这个话就不敢反对了,就让走吧,走,但是来了刻薄的事情,把五十四大箱的药品,全部扣留下来,当做买路钱不让他们走,所以这一部分东西呢,就没有能够到延安。

解说:1939年2月12日,陕北迎来了一场大雪,这一天下午,援华医疗队抵达延安,尽管日军的空袭不断,但是两千多人的欢迎队伍,还是集结在道路两旁,迎接五位印度大夫的到来。二十九岁的柯棣华也由此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为华彩的篇章,尽管它只有短暂的三年零十个月。

陈晓楠: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的时候,一共携带了五十四箱的药品,一辆防弹救护车,一辆卡车,还有一台X光机。但是当医疗队进入西安的时候呢却被告知,所携带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是不能够运往中共区域的,也不批准为汽车补给汽油。为迅速前往延安,医疗队放弃了药品和器械,当他们抵达的时候,只剩下随身携带的一些简单药品,还有一辆印有中印两国国旗的防弹救护车。但是由于延安的道路情况极差,在医疗队到达之后,救护车也基本没有再被使用过。

解说:1939年的延安并不缺少外国人,但印度援华医疗队,却是第一批来自亚洲的国际友人,这也让他们一度成为延安的焦点。尽管陕北的气候,让五位(个)印度医生难以适应,但是他们还是努力地让自己融入延安的生活。

苏菲(马海德夫人):他们印度医生,就住在一排窑洞里头了,柯棣华是最年轻的一个了,个不高,瘦瘦的,黑黑的,皮肤还是比较黑的,有一点文绉绉的,那种印度的书生样。

任鸣皋:有一次那个毛主席请他们吃饭,把这个菜,放在木头箱子上面,櫈子也是很简单的。他喜欢吃辣椒,他们两个夸口呢,印度人,我们也喜欢吃辣椒,我们也喜欢吃辣椒,我们一家人啊,所以要好啊,等等,开开玩笑。尽可能地弄好菜给他们,结果也不过是那么一点点。印度大夫要求到前线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希望他能够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去,毛主席就同意他到八路军总司令部。

解说:然而就在柯棣华满心欢喜地准备前往抗日前线的时候,却被告知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的服务期限已满,而且医疗队中的成员,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对于西北气候的不良反应。一时间去留问题,成为每个队员都要作出的艰难抉择。

任鸣皋:他们本来来华一年,到延安已经差不多了,最早的是爱德华,他身体上面就长了一些东西,小疹泡,没法治,一方面他也吃不消了。就是到了时间的话呢,副队长卓克华,跟他,还有木克华,他们三个人陆陆续续先走,留下来是柯棣华跟巴苏华。

陈玉恩:因为他看到了边区居民一个是缺医少药,再一个看到了当时战争的频繁,伤员的不断增加,而且我们还缺乏这个训练有素的医生,所以他们就决定留了下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