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端纳:民国期中国政坛最活跃的西方面孔
2009年09月05日 14:4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1928年,端纳53岁,在中国生活了25年,在辞职以后,端纳并没有返回已经阔别了25年的故乡澳大利亚。相反,他仍然留在了中国,并且和一位同样与日本人不同戴天的实力派人物走到了一起,这个人就是张学良。

解说:1928年6月4日,皇姑屯铁路传来一声爆炸声,东北王张作霖魂飞天外。12月29日,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宣布,接受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期易帜。青天白日旗,终于在东北军的大营中升起。站在张学良身后的一位外国人,正是刚刚辞去北洋政府经济统计局局长一职的端纳。

邢建榕:张学良外语非常好的,而且他什么开飞机,打网球都喜欢玩的,打高尔夫球,对吧。端纳这方面是很擅长的,这两个人经常可以有共同语言,而且在政治上,他们也比较倾向于一致。就是把日本的那边侵略势力赶走,统一中国。所以端纳后来就是跟张学良关系非常密切。

解说:就在端纳为东北易帜一事积极地与南京政府联络之时,这个已经53岁的老人见到了当年把他亲切地称作“端纳叔叔”的宋美龄。一晃20年,当年只有11岁的小姑娘现在已经贵为中华民国第一夫人。

邢建榕:小时候,宋美龄叫端纳叫叔叔,叫到后面难为情了,是吧。因为年纪大了,后来又跟蒋介石又结婚了,已经成为第一夫人了,怎么还可能叫他叔叔呢。所以到后边才改嘴,不叫叔叔了。当时也是叫他昵称,比较亲切的称呼。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端纳,她就叫个端,DON,她就叫DON,就这么一个叫法。而且每次出去,宋美龄都是搀着端纳的胳膊,一起出去,就是两个人好像关系很密切。

解说:第一夫人深知,“端纳叔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帮手,在西方新闻和舆论界拥有无人可比的影响力,这对于自己的夫君来说,弥足珍贵。不久,张学良接到了宋美龄的通知,端纳被借调到南京。由此,端纳步入了中国政坛的最核心。然而,无论是宋美龄,还是张学良都没有想到,几年之后,又是端纳将他们拯救出困局。

1936年12月14日,古城西安静得出奇,两天前这位在“九·一八”事变中痛失故土的东北军少帅,扣留了来西安视察的蒋介石,举世震惊。现在,他正在等待一位客人,一位即将改变中国命运,乃至世界格局的客人。这个客人正是几年前被宋美龄从张学良身边借调走的端纳。几个小时之后,已经失去人身自由,连续两天不吃不喝的蒋介石,见到了风尘仆仆的端纳。他在当天日记中写到,下午5时,端纳来见,以一异国人而不辞远道前来省事,其忠义令人感动。

邢建榕:这个时候他饭也不吃,要绝食的。那么端纳一来,他也就开始吃饭了。本来睡在床上,他这个腰受了点伤,爬不起来了,端纳来了他也爬起来了,坐起来跟他讲话了,本来他睡在床上他不睬你。就开始这个跟张学良,互相之间也沟通了,开始讲话了。所以这是第一次来,第一次来的时候呢,端纳还带了两封电报来,不是电报,带了两封书信,便条。一个就是宋美龄给这个蒋介石的。

张磊(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那个信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南京戏中有戏。蒋介石一看当然非常了解他那个群体,也了解南京政府,矛盾重重,利益纠葛非常多。一句话,宋美龄我觉得概括得很高明,戏中有戏,4个字,地点南京,就解决了。所以蒋大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