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端纳:民国期中国政坛最活跃的西方面孔
2009年09月05日 14:4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威廉·亨利·端纳(1875——1946),澳大利亚记者出身。1903年到香港任《德臣报》编辑,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出任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火宣、以及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的顾问,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日胜利长达40年的民国发展史,堪称是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历史见证人。

凤凰卫视9月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36年12月14日下午,西安郊区某军用机场,一身戎装的张学良仍然在焦灼不安地仰望天空,他在等待一位来自南京的朋友。两天前,也就是12月12日,这位在“九·一八”事变中,痛失故土的东北军少帅终于下了决心,扣押了前来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一夜之间,古城西安,成了举世瞩目的地方,张学良的一举一动决定着亿万人的命运。

1936年12月12日,对于宋美龄来说非同寻常。她后来回忆到,当时,西安有线、无线电报交通皆已断绝,约数小时仍不能得正确消息。宋美龄明白,当务之急是尽快派人赶赴西安查明真相,可眼下有谁能够担当得起这样的重任呢?

曾子墨: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大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论是否愿意,天朝上国几千年来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西学东进,势不可当。1863年洋务派领袖奕开办同文馆,聘请了大批欧美专家给中国士子们上课,传播西方知识。这让身为同治帝老师的国学大师倭仁深感不满,到了1867年,他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折,说“今求一艺之末,又奉夷人为师,根本就是在卖国”。这位帝师一定不愿意看到,在他身后几十年,又有大批夷人进入中国,就连他的帝师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有西洋人染指。比如担任宣统皇帝老师的英国人庄士敦,还有一些人他们自晚清进入中国,目睹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同时也经历了风云诡秘,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国民初期,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日本侵华时期生死一线,最为危难的时刻。今天的故事,就要从那个屡次给中国人带来伤害的邻居说起。

解说:这里是广州市越华路118号,100多年前,这里是两广地区最高行政机关,两广总督衙门的所在地。1908年的一天,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人骏在这里接待了一位身材高大的外国小伙子,他叫威廉·端纳,一个已经在中国工作了5年的澳大利亚记者。张人骏很快被这位小伙子的谈吐所吸引,立即将他聘为自己的外事顾问。端纳自己一定没有想到,在他当上顾问不久之后的一次国际纠纷,将使他成为日本情报机关的眼中钉。而仅仅是在几年之前,他还被日本人奉为神灵。

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燃起战火,沙俄军队频频失利,为挽回败局,沙俄政府派遣其波罗的海舰队,秘密前往远东地区作战。这支庞大舰队的突然消失,让正在前线鏖战的日本军队如临大敌。日方迫切需要这支舰队的行踪,就在此时一篇出自香港《德臣报》副主笔端纳的独家报道,让他们如获至宝。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就是沙俄政府的远征军,就是那个远征舰队北上,到了越南,法属越南,其实是个隐蔽行动,给他给挖出来了。但是他是通过这种,当时其实今天挖新闻也是这样,收买什么了,收买线人,塞钱什么的。等到挖出来以后,其实日本人很高兴,日本人就在对马海峡那以逸待劳了。所以这事儿,实际上是端纳送给日本人一个大礼。

解说:至此,俄国欧洲舰队计划突袭日本海军的企图,完全落空,以逸待劳的日本海军以损失9艘舰,伤亡117人的微弱代价,击毁俄国战舰31艘,歼灭俄国海军5000人,俘虏6000人。日本人的异军突起,让新闻记者端纳一战成名,他不停地穿梭于日本国内,亲眼目睹了大和民族对于战争的狂热。早在4年前,时刻关注东亚局势的端纳,出于职业敏感,在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上,发表《太平洋霸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珍珠港,端纳一语成谶。在发表《太平洋霸权》一年后,也就是1903年,端纳来到了中国,他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国家。5年之后,1908年年末,刚刚成为两广总督张人骏私人顾问的端纳,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件国际纠纷。

这年初,广东水师在澳门附近海域查获了一艘满载军火的日本商船,水师官兵当即予以没收。不料,这一合法查获,竟遭到了日本当局的强烈抗议,清朝当局被迫赔礼道歉。消息传来,群情激愤,端纳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张鸣:端纳在里头就是起了一点小作用呢,就是说在广州当地搞了一次抵制日货的运动,这个运动显然不是很大了。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这是中国第一次(抵制日货)。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