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榕:因为当时在谈判的时候,威胁袁世凯说,这个条约你必须执行,这是第一。第二,这个条约绝对不得泄露,如果泄露,那我们就可能发生战争了。因为当时英、美,包括俄国同时在中国攫取各种不同的权益。所以它们对日本人,如果要单独吞并中国,或者把中国作为它单独的殖民地,它们都是有,互相有勾心斗角的关系在里面。所以它们也在打听这个日本人,到底跟袁世凯谈什么,也要把这个事情想揭出来。
解说:为了得到确切的消息,端纳调动了自己所有的私人关系,意图查实这个密约的真实性,这个对日本人不抱任何好感的西方记者认为,和日本人做成的交易,不会比同娼妓达成的交易好多少。在他看来,查实密约并公之于众,是帮助中国并打击日本的最佳办法。在几次努力失败后,他想到了自己的老乡莫利逊,这时的莫利逊,已经辞去了记者工作,成了袁世凯的专职顾问。
邢建榕:端纳就到莫利逊办公室去,就是说你现在不做记者了,我现在的任务还是记者,所以我想可能要报道这种事情。那莫利逊知道他这个情况,对吧,两个人也非常熟悉,知道他这个来意,就是要揭露这个事情。但是他作为政府的顾问,他也不可能把这个东西交给你。所以呢,莫利逊也就是说耍了一个计谋,他说,我就有点事,你在办公室里坐一下,我有点事,我先出去。实际上就是放他去找那个文件。那么他,莫利逊一出门,他(端纳)马上就,实际上两个人心照不宣,马上就在那个台子上看到那个,这些放在台子上的文件。就给他找到了这份《二十一条》的这个复本。
解说:几天后,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一字不改地刊登了端纳的稿件,全世界一片哗然。日本人深思熟虑的侵华秘密,变得路人皆知,狼狈不堪。很快,端纳的名字再次光顾日本情报机关的《端纳档案》。
曾子墨:袁世凯和日本之间的密约被曝光以后,端纳声名大震。而另一位重要的参与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莫利逊却逐渐失意。1917年,莫利逊带着无限失落,离开了他工作和生活了20年的中国。在这20年中,莫利逊在自己的新闻事业中声名显著,成绩非凡。但是,这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和大多数来华的西方人一样,他们更渴望自己能够直接参与这个古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取得更多的成就。可最终,他们收获的却是满腔的失落。
在中国的20年间,莫利逊搜集了大量中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刊,仅《马可·波罗游记》就有50个版本之多。在他回国前,这批书刊以35000英镑的价格,被日本东京大学收购。有中国学者认为,莫利逊文库的流失,对中国的损失,等同于敦煌古籍的盗卖。1920年5月,莫利逊病重,魂牵梦绕的仍然是老北京那熟悉的四合院。他的夫人对朋友们说,假如他果真得死,最好是让他死在北京的老家,死在他所深爱的环境和朋友们的中间。两个月后,莫利逊病情恶化,病逝于伦敦的住所,享年58岁。
解说:就在病中的莫利逊念念不忘北京之时,正在这座古都里过着惬意生活的端纳,也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1920年,端纳不再甘居幕后当一个顾问,他接受了北京政府的邀请,创建经济统计局,并出任局长。端纳相信,大量的、准确的经济情报,将有助于把中国推进经济现代的轨道。北洋政府似乎很是看重端纳,这位经济统计局局长的月薪,达到了两万大洋。在那时的北京,这相当于180个5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用。
张鸣:像端纳、莫利逊这样的,在中国有他们的事业,他在其他国家,或者在他本土澳大利亚也好,在英国也好,他没有这样的声望,不会得到别人这么样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没这么好。但是在北京说实在的,生活过得很舒服,他可以雇得好多仆人。
解说:端纳对于自己如此之高的待遇感到十分不安,他开始将自己的工资挪用到公务开支上,并且从不报销一分钱。在北洋政府的同僚眼中,端纳成了“天字第一号的傻瓜”。
曾子墨:1928年,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经过近两年的北伐,北洋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大权逐渐被南方的国民党掌握。端纳似乎是厌倦了中国的官场,他婉拒了南京方面孔祥熙等人的挽留,执意地辞去了局长职务,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现在我要像通常的中国官员那样,在事情难以容忍时一走了之。据说,在北洋政府拿着两万月薪,干了8年的端纳,这时不仅没有存下钱,反而倒贴了7万大洋。端纳对朋友们说到,实在不忍心给这个苦难的国家再添一份负担。自此之后,端纳再也没有接受过中国官方的任何正式任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mac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