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端纳:民国期中国政坛最活跃的西方面孔
2009年09月05日 14:4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从此日本人将端纳视为煽动中国人反对天皇的西洋鬼魅,日本情报机关,甚至建立起一份《端纳档案》,专门来记载端纳对日本天皇犯下的种种恶迹。但端纳在处理此事时,所表现出的才能,却让他逐步赢得中国官员的信任。

曾子墨:1908年,端纳结识了胡汉民、宋耀如等革命党人,成为他们的积极支持者。5年前,他的朋友沃森对他说,中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但需要人去唤醒。端纳认为,要真的去唤醒这个国家那股神秘的力量,推翻满清政府是必然选择。现在,这个庞大的帝国,正在涌动着一股革命的风潮,这是不是就是那个神秘力量的初次觉醒呢?

端纳以极大的热情与那些中国革命先驱们进行交往,并由此认识了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就是宋耀如的三女儿,宋美龄。11岁的宋美龄与端纳十分投缘,她把端纳亲切地称作为“端纳叔叔”,端纳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小姑娘,为他日后进入中国政界的最高层,提供了机遇。

就在端纳与宋美龄相识的1908年,端纳见到了来远东进行市场考察的《纽约先驱报》发行人,端纳对这个发行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将会知道,这个最古老而人们又最不了解的国家,正在写着世界的头条新闻。只要这个巨人烦燥地翻来翻去,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舒服地睡觉。3年后《纽约先驱报》因为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深入报道,而销量大增。而这些报道的撰稿人大多是端纳。

解说:1911年11月,南京革命党领导的起义军正与效忠清朝的军队激战,由于和革命党极为亲近,端纳获得了自由穿行前线的特权。与此同时,两年前刚刚从广州调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正躲在自己的衙门里,惶惶不可终日。他的顶戴花翎,正在革命党的炮声中颤抖不止。而他当年的顾问端纳,正在不远处的电报局,向《纽约先驱报》发出这样一则消息,南京城外,1911年12月1日,今天早晨一场生死斗争,在一座城市和一座山的中间进行,曾经的上下级,此时已经分道扬镳。

邢建榕(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早年他在香港的时候,已经是认识了孙中山了,那么孙中山在为他做顾问的时候,端纳就是已经帮他做了许多事情。

解说:在时代的脚步面前,端纳本能地选择了孙中山,这个一心想帮助中国人摆脱被奴役命运的澳大利亚人,已经将孙中山和同盟会视为未来中国的最佳领导人和组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国在此时出现了满清朝廷与民国政府两个政权,南北并存的局面。面对列强怀疑的目光,孙中山迫切需要一份宣言来宣誓自己的施政纲领。

邢建榕:1913年的时候,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他要发布这个第一号对外宣言,这个宣言就是端纳帮他起草的。那么端纳起草以后发表出去,人家也知道这个是端纳帮他起草的。所以,一般外国人那里,就把这个宣言称之为《端纳的宣言》,或者《端纳宣言》。

解说:端纳将孙中山的委托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端纳坐在一架打字机前开始起草,但由于天气太冷,他的手指很快就冻僵冻麻了。端纳开始跺脚,屋里有一个冰冷的火炉,却没有煤,端纳只得停一会儿就回到打字机旁,打上几行再去跺脚,端纳在讨论文稿时,常会产生一个新的想法,然后把它放入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子中,大约在凌晨6时,最后一稿完成了。

这里是当今中国最负盛名的商业大街,王府井大街,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条大街在100年前被称作莫利逊大街。1912年,当端纳追随孙中山在中国各省考察的时候,袁世凯将这条大街以洋顾问莫利逊的名字命名,以此感谢这位《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对自己的帮助。

1912年夏季的一天,刚刚从北戴河度假回到北京的莫利逊收到了端纳的来信,这两位澳大利亚老乡,虽然服务于不同的政治阵营,但同样的职业背景和乡梓情谊,仍然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1915年1月,一直密谋着推翻共和,重举帝制的袁世凯,收到了一份日本政府发来的密件,这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