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洋教习们在中国的沉浮人生
2009年09月03日 10:0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就在丁韪良在京城郁郁不得志,而返回美国继续求学的时候,他的前任,远在上海的傅兰雅也处在困境之中。1866年,傅兰雅给家乡的朋友写信到,我已经学了6年汉语,懂3种方言,假如我把一切都扔掉,等于我的时间白白浪费。另外,我回英国又能得到什么工作呢?中国刚刚向西方文明开放,每年它都出现相当大的进步。

两年后,傅兰雅终于等来了机会,江苏巡抚李鸿章,给他发来了聘书,希望他出任新开办的江南制造局的科技翻译官。傅兰雅很是兴奋,他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职业,它受人尊敬,无比光荣,而且还有用。

然而,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工作,并没有傅兰雅想像中的那么轻松。中国官员们希望,外国雇员们能够将西方的最新工业成果带给中国。中国人要求傅兰雅教授蒸汽机原理,而他对此一无所知。人们很不理解,一个外国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

翁飞(《李鸿章全集》主编):李鸿章通过这件事呢,也受到很多官员、同僚的非议,通过这件事,这时他也感觉到这个学习西方的技艺和人才,它就是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各有各的路数。

解说:傅兰雅为了不让上司难堪,也为了自己的前程,只好下功夫钻研科学,上午学习煤炭开矿,下午学习化学,晚上学习声学,就在傅兰雅专心地钻研各项自然科学的时候,远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法学博士的丁韪良,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信。

写信的人是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这个英国人自1863年,就任海关总税务司以后,掌握了中国最丰厚的财政收入。他积极地利用自己的财力,支持奕开办同文馆,他在信中催促丁韪良尽快回到中国。因为中国政府对同文馆的工作,很不满意,甚至将要把它解散。

丁韪良接到赫德的急信后,于1869年9月赶回中国,被正式告知将由他出任总教习。赫德还承诺,将每年从海关税收中拨给一笔费用,以维持学馆的运转。此后25年中,赫德履行了他的诺言。同文馆的历史,即将在这两个洋人手里,揭开新的一页。

曾子墨:丁韪良回归以后,同文馆逐渐走出了低迷,渐渐兴盛起来,这让保守派领袖倭仁十分不安。就在丁韪良上任不久,一场大旱空袭中国,倭仁指使一位同党写上奏折,诬告同文馆为旱灾的根源,并说,此馆不除,则天上决不会再降雨。恭亲王十分清楚此事根源,在他的请求下,同治皇帝颁下圣旨,让倭仁不要再“喋喋不休”,并且让他根据自己的主张,另建一个可以跟同文馆相抗衡的学馆。倭仁知难而退,丁韪良大获全胜。他后来回忆到,同文馆成功地经受了士大夫领袖的攻击,这个胜利非同小可。

解说:在正式出任同文馆总教习之后,丁韪良实施了多项改革,力图使这所官办的语言学校,发挥更大的作用。

沈弘:他后来还添了天文学、医学,还有数学,还有国际学,就很多的那个课程,现代教育的课程,他都增加到同文馆的课程里面来。

解说: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由此初具雏形。在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财力支持下,同文馆继续从各国延请名师。同时,自同文馆开办之初就有的生源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也令总教习丁韪良很是头疼。

沈弘:因为刚开始他们招生的时候面比较窄,他们开始都在满清的八旗子弟里面招。这个相对来说,八旗子弟一般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他们对学洋文,对学西方的东西,也是有一定成见的,所以开始不太踊跃。后来就发现这个缺陷之后,就开始也招汉人了,就慢慢慢慢扩大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