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只有阵亡没有被俘
2009年08月24日 09:1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8月2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核心内容:10多万中国军队陷入日军重围,中国官兵在困境中奋力突围。唐淮源、武士敏等中国将军宁死不降,壮烈殉国。日军残杀战俘和平民百姓,鲜血染红了中条山的山山水水。数十年后学生们在上学途中仍能发现当年的尸骨。一位在中条山突围战中死里逃生的老兵向后人讲起了当年惨烈的情景。

陈晓楠:“中条山战役”打响之后,日军首先瘫痪了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然后,实行中路突破,将防守中条山的两个集团军分割包围,接着日军开始清剿包围圈当中的中国军队。

当时十几万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包围圈当中,因为指挥系统已经被打乱,所以只能各自为战,情况相当危急,为了避免全军覆灭,负责中条山防务的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卫立煌下令部队放弃阵地向黄河南岸突围。在日军残酷的清剿之下,一场惨烈的突围战在中条山上演。

解说:1941年5月的中条山,到处弥漫着炮火和刺鼻的硝烟,自5月7日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起,防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挡不住日军猛烈攻击,全线溃退,损失惨重。

在中条山西线战场,开战后,防守夏县、闻喜等地的第3军军长唐淮源,接到第5集团军指挥部遭日军袭击的消息立即率部队驰援,但在夏县温峪村,遭到日军猛烈阻击。杨圣清的老家就在夏县,当年他还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对第3军当年在温峪与日军的激烈印象深刻。

杨圣清(抗战史专家):温峪这地方呢,南边的山上呢,都修的有交通壕,还有工事,敌人呢是从南边,从马村摧垮了这个司令部以后,就军队继续北进来堵唐淮源这个第3军。

他们就北退,北退就到了安桥豁那地方,那地方不是有一个沟吗?两边是高山,一个沟,路很窄的,只能走一个人的路,两边的敌人就把他们围在那地方,部队损失很大,沟里面尸体填满了,填满了尸体。

解说:多年后,当地的孩子们上学穿越这条山路,还看到过当年第3军官兵留下的遗骨。

杨圣清:这个山洞里面呢,我那次去过,我到路上啊,碰到一个中学生,就是他们村的,他说他六十年代上中学的时候,经常路过这还看到那个山洞里头盖骨啊,骨头都还在。

解说:第3军原为滇军,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官兵多为滇南子弟,自抗战爆发后,第3军赴华北前线抗击日军,先后参加了“保定保卫战”,“高碑店战役”及“娘子关战斗”。

军长唐淮源,云南江川县人,早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讲武堂同窗,日后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结为拜把子兄弟,他身世凄凉,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唐迦音(唐淮源孙女):是曾祖母一手把他培养大的,就在那个江川老家是给人家一个乡绅,在他们家里头做佣人,然后呢,把我的祖父呢,就把他带大。

解说:“中条山战役”打响前,唐淮源的母亲姚氏在云南老家过世,蒋介石知道他是出名的孝子,特批他回乡葬母,并亲笔为他母亲写了“岳欧懿范”的题字。

黄泽彬(云南江城县居民):这个人是很俭朴,都是蓝布衫子,蓝布衬衫,圆口布鞋,白袜,秃着头他也不戴礼帽,他穿军装的时候很少,所有在滇军里面都称他为“儒将”。

解说:唐淮源书法精湛,颇具儒将风范,回乡葬母期间,曾亲书明代张家玉诗“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汉竹香”。

吴宝璋(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他在和省主席龙云告别的时候啊,他说以前我还经常以母亲为念,现在这个母亲已经去世了,我这个后顾之忧啊,这个已经没有了。

现在我考虑的,唯一的也是全部的,就是报效国家,因此他说我,这个要么就是杀敌立功,要么就是战死沙场。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