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众: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战区,补给和物资少的可怜,整个太平洋战区都是排在第二位的,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去了欧洲,打希特勒去了。然后才能输到亚洲,这就是当时美国的政府的政策,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解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美军共有40多万人在二战中阵亡,由于当时美军没有向中缅印战区,派出大量的正规部队参战,所以长期以来这个战区,一直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多诺万·韦伯斯特是美国的资深作家,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特约撰稿人,2002年11月国家地理杂志委托多诺万到中缅印战场考察,撰写一篇关于滇缅公路的文章。而他本人也想以围绕这条路发生的战争故事为题材写一本书,为此多诺万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多方探访当年的老兵和修路者。
Donovan Webster(《美国国家地理》撰稿人):当我开始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查阅了一些书,最让我吃惊的就是,知道二战中有中缅印战区的人,非常之少,这是一段被历史学家遗忘的历史。
但这确实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有很多事情都是从那个战场开始的,那里是特种部队第一次采用空降的方式作战的地方,可能大家都听说过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是在那开始的。美国首批CIA特遣部队,也就是美军战情协调办公室(OSS)的官员,就是被派往印缅边境地区活动的,这真是令人着迷。
解说:1938年中国修筑的滇缅公路和1945年中美联合修成的利多公路贯通后,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战时它曾连接中缅印三个国家,战后这条路渐渐失去了作用,被遗忘和废弃在高山丛林中。
Donovan Webster:当我第一次站在那条路(利多公路)上时,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真的在那里,一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到那里,一年中我读了很多关于那条路的书。当我站在路当中的时候,过来一头白牛,一只角是绿色的,另一只是黄色的。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哦,天哪,这真的发生了。
解说:利多是印缅边境上的一个小镇,火车从加尔各答开到这里就是终点站了,眼前的利多小镇几乎和当年盟军来到前一模一样,如果不是战争年代,从不会有那么多人流、车流穿梭于此。
当年为了筑路物资的运送,美军还专门在利多修建了一个机场,如今这个机场已经废弃,这也是今天在阿萨姆邦还能看到的唯一一个驼峰机场。1942年缅甸失守后,滇缅公路被切断,新开辟的驼峰航线的运力非常有限而代价高昂,因此史迪威下决心要反攻缅甸,在丛林中重开一条道路,把物资送到中国去。
1943年,在蓝姆迦完成训练的中国驻印军,以利多为反攻缅甸的基地,掩护中美工兵和中缅印三国劳工筑路。今天从利多到印缅边境的路段,保持着当年的原样,这是工兵在野兽出没、疾病丛生的原始森林里开辟出来的。
Donovan Webster: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工程师叫做乔治·厄本,乔治告诉我说,当时他在挖路基铺设混凝土,正好是雨季来临之前,非常非常炎热,这些可怜的混凝土,不到一个小时就全干了,完全干掉了,当时就是这么困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马超
|